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出爐:14家達3A 仍有5家不達標
近期,保險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密集披露。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和76家非上市財產險公司公佈2025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公佈報告的險企中有14家評級爲AAA級,5家償付能力處於未達標狀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5年二季度,大多數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保持穩定,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滿足監管要求。五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極個別險企延遲披露,其原因主要包括董事會不健全、高管人員長期空缺導致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股東糾紛導致公司戰略方向不明確;公司經營不穩定,外部資本補充困難,內部積累補充資本乏力等。
5家險企風險綜合評級爲C級
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履行賠付義務的能力。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要求,保險公司須同時滿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三項指標,才能被認定爲償付能力達標。
風險綜合評級方面,償二代二期(C-ROSSII)體系,將風險綜合評級從原來的A、B、C、D四類細化爲AAA至D八類,其中C級代表公司在公司治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難以資本化的風險維度存在顯著缺陷。
數據顯示,目前已披露的險企在覈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均已達標。在風險綜合評級方面,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廣東能源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中英人壽、日本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中銀保險、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恆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美亞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英大財險、中遠海運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14家險企評級爲AAA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達標,但仍有5家企業風險綜合評級爲C級,這五家企業分別爲華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亞太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前海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瑞華健康保險公司發佈公告,稱由於技術原因,該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信息將推遲於2025年8月中旬披露。該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披露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73.7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01.51%,風險評級爲BB。另外,弘康人壽雖公佈了償付能力數據,均已達標,但其報告中未體現具體風險評級等級。
新疆前海聯合財險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報告期內,該公司已就在前兩個報告期報送的風險綜合評級數據信息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數據梳理,深入剖析了評級中的主要失分點和存在問題,及時督促相關部門採取應對措施,積極落實整改。
華安財險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2024年以來,公司成立了扭虧增盈、風險化解工作組,審慎開展資金運用,有序整改監管問題、逐條化解存量風險等一系列管理舉措並取得了成效,有效遏制了經營下滑的趨勢。
據華匯人壽2025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華匯人壽指出,通過對主要風險情況的分析,目前該公司償付能力充足,資產流動性較好,償付能力風險(除公司治理相關風險外)處於較低且可控的狀態。安華農險和亞太財險也在報告中提出相關的整改措施。
過渡期延期後再一次“倒計時”開啓
整體來看,2025年二季度險企償付能力整體有所改善,但部分公司仍面臨公司治理、流動性等風險挑戰。此前,爲緩解險企適應償二代二期的壓力,監管層已將原定於2024年底結束的過渡期延長至2025年底,爲行業爭取了更多調整時間。針對當前過渡情況,王國軍分析認爲,償二代二期過渡期延期使保險公司有更多時間適應新規則,緩解了因規則變化帶來的資本壓力。
同時,他認爲行業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資本使用效率,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補充資本;並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償二代二期重點關注的公司治理、流動性風險等“難以資本化風險”,不少險企已建立專項管控機制。如華安財險在2024年成立扭虧增盈、風險化解工作組,針對公司治理與流動性風險展開整改。
不過,隨着過渡期延期僅剩半年,行業仍面臨不容忽視的挑戰。王國軍表示,對於資本缺口尚未填補的公司,需在短期內完成資本補充以滿足償二代二期的最終要求。在經營層面,險企還需進一步優化內部控制流程,降低操作風險和聲譽風險。
記者發現,隨着過渡期進入倒計時,險企“增資補血”的節奏進一步加快。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共有13家保險公司公佈了增資方案或增資方案獲批,總資金接近5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
頭部機構中,平安人壽2025年4月獲股東擬增資約200億元,註冊資本從338億元增至360億元;中信保誠人壽2024年至2025年累計增資達50億元。也有中小險企通過引入新股東優化結構,如國聯人壽2025年6月完成25.586億元增資,引入7家地方國資新股東,註冊資本躍升至46.586億元;復星聯合健康引入國際金融公司(IFC)等新股東,增資後註冊資本達10.1億元。外資險企亦持續加碼,中意財險、匯豐人壽同期分別獲增資3.92億元、3.62億元。
另外,發債也是資本補充的重要手段,今年6月,平安人壽宣佈發行117.65億港元零息H股可轉債降低融資成本;錦泰保險、鼎和財險於近日通過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分別增資8.09億元、13.57億元;平安人壽、泰康人壽等8家險企2025年一季度發行永續債457億元,票面利率低至2.2%~2.75%,直接補充核心二級資本。
隨着償二代二期過渡期即將結束,監管要求將全面落地,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資本補充效率已成爲險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