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立見/創新的懶惰 社會倒退嚕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企業現在正掀起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票回購潮,預估一年會超過1兆美元。光是今年第1季,S&P500裡的公司就回購了快3,000億,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操作好處就是拉高EPS,帳面數字變漂亮,市場信心就強,股價也會跟着走。主管的獎金很多也跟EPS綁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套很有誘因的邏輯。加上現在資本利得稅比股利稅低,企業用回購來「回饋股東」,怎麼看都合算。
但是這種「合算」,其實只是在玩一個數字遊戲。你回購股票,股價看起來變高了,EPS變好看了,可是企業本身真的變強了嗎?有把錢拿去做投資、做研發、拓展未來嗎?其實沒有。
因爲現在整個市場的結構,已經不是「全球一起成長、一起打開新市場」的狀況了。自從川普打出貿易戰,全球化的路就愈來愈難走。
現在各國關稅提高、地緣政治緊張,市場之間開始封閉起來。原本企業還可以靠擴張來成長,現在擴張這條路變得卡卡的,大家不敢大膽投資。
市場不擴大,企業手上的錢也不會想拿去押未來。那錢就變成回購股票。這是最穩的操作,最能「看起來有作爲」的方式。
回購愈多,股價愈高,大股東獲利愈多。但這些錢本來能做的事,比如研發、創新、人才培養,統統沒做。
結果是資本繞了一圈,又回到自己人手上,沒有流動出去,也沒有創造新的價值。
講白一點,這只是一個帳面上的增長,一個虛擬的繁榮。
其實,因爲整個全球市場的擴張空間,幾乎被「人爲關係」搞沒了。
AI愈來愈強,網路愈來愈快,理世界應該愈來愈緊密纔對,可是事實上卻是愈來愈封閉。
結果是什麼?生活成本變高,認知的空間也變小。企業投資變少,個人也覺得生活怎麼那麼難過。
年輕人覺得賺錢比以前更難。因爲現在的財富跟你投入的努力沒什麼相關。
真正能賺到錢的人不是在市場上打拚的人,而是那些已經在資本鏈條裡的大股東、地主、資產持有者。
股票回購、房價上漲,本質上是一樣的機制,價值不是因爲你做了什麼,而是因爲你「持有」。房地產這個系統不像一塊地,要種東西、耕種纔會收成,而是什麼都不用做,價值就往上漲。股票也是。這種「不付出但回報一直來」的邏輯,讓很多人感到無力。
特別是內需型的產業更是慘,內需沒在成長,但生活的負擔卻愈來愈大。你每天要面對的房租、食物、交通都漲;可消費者根本沒錢花。
所以年輕人愈來愈有那種「相對剝奪感」:不是我不努力,是我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當財富不流動,階級也不流動,整個社會就卡住了。
你會覺得股票市場天天創高,好像經濟很熱絡。但你去菜市場看,大家的臉色就不是那樣。因爲股票的漲幅,反而讓數字跟現實的落差變得更明顯。
而企業選擇不去投資、不去冒險,只想維持股價漂亮,這種心態其實是一種焦慮,不是自信。他們不是看好未來纔回購,而是因爲不知道還有什麼好投資的,只好選一條最安全的路,讓表面看起來好看。
這不是資本的勝利,這是創新的懶惰,是結構的退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切,只是資本轉了一圈又回到自己人手上的樣子。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世界已經很久沒創造出能讓大家一起往前走的新空間了。
如果資本只在帳面流動,社會就會在現實裡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