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唐詩

散文

現代孩子對唐詩並不全然陌生,口袋名單裡面至少都有十幾二十首。我認爲臺灣孩子的第一首唐詩五言絕句,首選是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都琅琅上口的第一首七絕,就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若說大人小孩都熟悉的,那非屬孟郊的〈遊子吟〉莫屬:「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三、四十年前,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位戴老師,教一羣學生唱帶動唱:「白呀,白日高山盡啊~盡阿;黃呀~黃河入海流啊~流阿~。欲呀~欲窮千里目啊!更啊~更上一層樓~。」一羣孩子有節奏的、反覆的背唱,那種高山仰止、黃河長流的氣勢,令人印象深刻,推廣唐詩的精神,令人驚喜,可惜數十年已過,至今沒有等到第二首帶動唱。

■有花堪折直須折

我教過幾個安親班的作文,最早是在石牌一個功文數學教室,那天我是去替朋友代課。接到已經做好的教案,課表上影印出一首唐詩。一般唐詩的教法,都是先念一遍,讓小朋友知道內容。那天教的是杜秋娘的七絕〈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我先讓學生熟悉七絕的句型,用二二三的吟哦方式,示範了一次。小朋友感覺新鮮,全部笑了出聲。我的表情一本正經,他們也就跟着兩字稍頓一秒,兩字再頓一秒,唸完後三個字停二秒,分四次把這首二十八個字的詩,「好不容易」的唸完,終於全班「吐了一口大氣」。我故意誇張的說:「這麼好的一首詩,若是嗡嗡嗡嗡的不到一分鐘唸完,那就是糟蹋了好東西。」說也奇怪,唐詩經過拉調子的吟頌,古典的魅力就突顯出來了。在一片「勸君...勸君...」聲中,我彷彿看見一羣穿着古裝的書生,穿梭在時空之中,我們和古人正在交流,沒有距離,沒有距離。

教唐詩的第二步驟是解釋內容。例如:「堪」是可以的意思;「莫」是不要的意思;「直須」是必須的意思;「君」是對人的尊稱;「金縷衣」的意思,是用金線織成的衣服。這些都非常好解釋,最有爭議的是那句:「有花堪折直須折」。「難道是叫我們到公園去,看到美麗的花,就去把它折下來,千萬不要客氣,免得你不摘,就被別人摘去了。」我的語音剛落,全班的小孩都譁然大笑。

就是憑着這一句話,班上十幾個人就此接納了我。班上的學霸下課後,被園長叫去探聽:「代課老師教得好不好?」那個不苟言笑的女生,豎起大拇指,說了一句:「老師教唐詩,我聽得超爽!」我就這樣被留了下來,正式謀得一分教席。

■春眠不覺曉

後來,有人介紹我去三重基督教女青年會教作文。第一天,我教孟浩然的〈春曉〉。嘿!沒有一次例外,每次教這一首,都會引起一陣騷動,學生都愛搶着背:「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巴掌聲,蚊子死多少?」一張張惡作劇的臉,又可氣又可笑的看我,要拿他們怎麼辦?我佯作不知,輕描淡寫說:「這麼好念,這麼順口,這就是押韻的功效。你們看,用韻寫詩多麼流利,想要忘都忘不了!今天先教押韻。」

臺灣孩子沒有不會注音的,所以只要說清楚:「第一行自由,可押可不押;第二行挑韻腳,第三行死都不要押,第四行跟二哥學,這樣就不會出錯了。」精明的學生持反對意見,說:「『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這一首就沒有押韻,不是嗎?」

事實擺在眼前,不容狡辯,我順水推舟的說:「等你成了大師,寫出上等的作品,別人只能承認那是詩,那時就沒有人管你押不押韻了。」學生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乘勝追擊:「王維的詩你們都會:『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 ,寒梅着花未?』不是也沒有押韻?但誰能說它不是詩?」

我正式講解「春曉」,向學生髮問:「在這二十個字中,誰找得出它們之間的對比字?」學生們一臉茫然。我引導的說:「你們看,多和少,是不是對比?這是指數量上的對比。然後,花和鳥,這一組是名詞對比,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對比!」

班上比較機靈的立刻有了反應:「老師,曉和夜,它們是一組,一個是太陽出來,一個是月亮出來!」「太棒了!」我擊掌誇獎。又有人找出:「還有呢,老師,知和覺這是一組。我們常說有人先知先覺,有人後知後覺,有人不知不覺。」哇! 真是「拋磚引玉」哪,大家都來勁了!

我接着說:「已經找出四組了,仔細看,還有沒有躲藏在裡面作奸細的呢?」立刻有人答:「老師,一個來,一個落,這個是動詞對比!」這話引起另部分的人指手劃腳:「老師,聞和啼,應該也可以。一個是啾啾的在叫,一個是靜靜的在聽,這也是一組動詞對比。」哇!二十個字被找出了七組,也就是說十四個字是「有效的」,相當厲害了!我不得不承認,若不是在公開的場合,大家火眼金睛地挖掘,我自己私下怎麼找,也找不了這麼多。作者地下有知,或許都感到意外也說不定呀!

■相看兩不厭

有一次在救國團教作文,教到「數字」在文字裡的作用,我選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我指着抄在黑板上的二十個字:「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向學生髮出挑戰:「在這二十個字裡面,有明顯的數字,你們能找出來嗎?」話才完,聰明的學生已經找出來了:「老師,孤和獨,這都是指一個;還有相看,相親相愛、互相幫助,都是指雙方,所以相是兩個;只有敬亭山的只有,當然是一個啦。」「哈哈,找到了四個!」我微微一笑說:「還有三個隱形的數字,不知各位看到沒有?」這時候學生自信多了,馬上回嘴頂過來:「哪裡還有?」

我笑着說:「古時候的衆,是指三個以上爲衆,例如,三棵樹是森林的森,三個日是亮晶晶的晶,三個水、三個火,都有字,那麼三個人,就算是衆人。」學生點點頭,然後起鬨:「老師說的還有兩個在哪裡?根本看不出來。」我笑嘻嘻地說:「三隻鳥飛走了,一朵雲飄散了,那麼還剩多少?」「零!零!零!」學生大聲地說:「衆鳥高飛零,孤雲獨去零,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那堂課學生髮表得很高興,我笑得很高興。師生之間在互動,霎時我們都作了李白的學生。

■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想試試學生接受「七絕」的能力,七絕比五絕多了八個字,會不會拖垮學生的戰鬥力?於是找了賀知章的作品〈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說:「聽說這首詩不但是賀知章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唐代七絕的代表作。這首詩最大的魅力,在於時間上的跨距。據說作者四歲時離家,八十四歲的時候纔回到家鄉。被家人帶出去的時候,是到處亂跑的小孩;當他帶子孫回家鄉的時候,已經是一個舉步微顫的老人家。在近鄉情怯的心情中,遇到路上的少年人,還問他,客人阿,您是從那裡來的?」這時學生提出質疑:「這首詩念起來幾乎是白話,怎麼可能是名作?」唉,到底是少年郎,未經時間的火候,品不出時間的美感。

我趁機向學生指出凡藝術品,缺不了兩大元素: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時間的跨距屬於縱線,要越長越好,例如:古往今來,多有歷史感!空間的跨距屬於橫線,要越大越好,例如,古今中外,多有空間感!這首〈回鄉偶書〉,在作者身上的時間,濃縮了八十年之久,那個濃度非常之高,情感的壓縮密度非常之緊。人一讀它,就感受到「被燙傷」的溫度。我向學生說:「你們可以從對比中,看出作者的匠心獨運。不信的話,找找這二十八個字裡面,有幾組對比存在?」

經過以前的訓練,這次進行得非常順利,這邊喊:「老師!」那邊喊:「老師!」此起彼落!爲了營造氣氛,我不但在黑板上抄下的原詩,並且準備各色粉筆,用來圈出對比的字。

最先被找到的是名詞對比,例如「鄉音」對「鬢毛」,「家」對「何處」;然後是動詞對比,例如,「離」對「回」,「無改」對「摧」。然後是代名詞對比,例如,「少小」對「老大」,「兒童」對「客」。找到這裡,有個眼尖的學生打量着圈得花花綠綠的字,然後說:「笑和問呢?這兩個應該屬於動詞,一邊在笑,一邊又在問。」大家一致拍手通過,已經找到七組對比。只見還有不死心的學生說:「老師,如果字可以重複使用,我認爲還可以產生一組,那就是最後的來,和第一行的回,所以這詩的對比,共有八組。」全班立刻報以熱烈的鼓掌。一首詩,雖然被弄得支離破碎,卻在我們心中樹立起全新的完整時空,我們和詩人並不遙遠。

■慈母手中線

每到母親節前上課我都會教〈遊子吟〉。當然啦,對比遊戲是少不了的。學生輕而易舉就能找出「慈母」對比「遊子」,「手中」對比「身上」,「線」對比「衣」,「密密」對比「遲遲」,「縫」對比「歸」,然後是「寸草心」對比「三春暉」。這七組對比,顯而易見,只有最挑剔的學生纔會找出最後一組:「言」和「恐」,說這是人類的感情表現,一是在問,誰說呢?一是在問,我真是擔心害怕。

我向學生指出,這首詩的精彩之處在於「選材」。母親對兒女的日常:食衣住行各方面照顧上都無微不至,作者卻從瑣事中,選擇了「臨行密密縫」,作爲一個意象,象徵母親那針腳綿密的愛。最後作者選擇「小草的心」來比喻,若是想要報答太陽光的恩情,那個差距之大,是難以言喻的。

往往學生上完課後,回去的表情都非常肅穆,大約孟郊所喚醒,乃是人人心底對母愛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