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面子學”崩塌:BBA如何敗給國產電車

文 | 汽車行家綜合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BBA(奔馳、寶馬、奧迪)一直是中國縣城的豪車代名詞。無論是在城市中,還是在鄉鎮,開一輛BBA就意味着社會地位的象徵,是身份和財富的體現。尤其是在油車時代,BBA幾乎代表了“成功”的一切:開奔馳的是老闆,開奧迪的是領導,而開寶馬則是洋氣和品味的標誌。

然而,隨着電動化浪潮的席捲,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豪車品牌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如今的新能源車時代,BBA的光環逐漸褪色,尤其是在縣城這樣的地方,國產電車的崛起正在悄然改變人們對“豪車”的認知。

傳統的“面子學”與BBA的榮耀

在縣城,汽車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它更像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標尺。許多人將買車作爲階層躍遷的重要標誌。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一羣崇尚“面子”的人,他們爲了展示自己的成功,選擇了BBA這樣的豪華品牌。曾幾何時,在縣城裡,開奔馳、寶馬或奧迪的車主常常是人們羨慕的對象。汽車的價值在他們眼中不僅僅是其性能和外觀,更多的是它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和個人形象。

在那個油車時代,BBA無疑是這個“面子學”裡的頂級玩家。即使一些人買車時明知可能不夠經濟,但他們依然會咬牙堅持,選擇BBA車型,這種行爲本身就像是一次身份的宣告。奔馳的豪華、寶馬的動感、奧迪的科技感,這些都足以讓人在親戚朋友面前揚眉吐氣。

電車時代的到來:BBA的滑鐵盧

然而,隨着電動汽車的崛起,曾經代表高端的BBA開始顯得有些“過時”。幾年前,有人將自己的一輛本田車換成了一臺奔馳EQC,滿懷期待地認爲自己買到了最前沿的豪華電車。可是當他真正使用後才發現,奔馳EQC的續航僅爲400公里出頭,遠遠不及市場上一些新興電車的表現。尤其是長途旅行時,他常常得不停尋找充電樁,體驗極爲不便。

如今,許多國產電車如比亞迪、蔚來等,續航都已經突破700公里,充電樁佈局日益完善,智能化程度也遠超傳統油車。相比之下,曾經的BBA電車不僅續航低,軟件系統也老舊,駕駛體驗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一些車主表示,車機系統的流暢度讓人想起十年前的千元安卓手機。

曾幾何時,BBA的豪華內飾、卓越操控、頂尖動力和豪車身份,都是購買者的最主要訴求。但在今天的電動化時代,電動車不僅在續航、充電和智能化方面超越了傳統燃油車,且由於電車的結構和設計,車主的舒適度和使用體驗也大大提高。相較於BBA電動化轉型進展緩慢、更新換代慢的局面,許多國產電車在這方面的表現可謂搶眼。

比如,BBA的電動車雖然外形依然豪華,但車內空間、智能系統和用戶體驗普遍滯後。反觀理想、蔚來等品牌,不僅智能系統完善,內飾也更符合當代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電車的技術性優勢(如智能輔助駕駛、車機系統的流暢度)讓BBA的傳統優勢逐漸失去光彩。

BBA的售價也在發生變化。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BBA車型的價格已經不再高高在上。比如,寶馬i3的價格曾一度跌破了20萬元,奧迪A6L也打七折出售,e-tron全系優惠達到20萬元以上。甚至保時捷也面臨降價困境,原本57.8萬元的保時捷Macan已經有經銷商以35.8萬元的價格出售。這種大幅降價,雖然讓更多人有機會購買,但也讓BBA的“豪車”光環逐漸褪色。

更讓人驚訝的是,BBA曾經的附加價值,如車主贈品、服務體驗等,也開始走下坡路。寶馬曾經的限量玩具熊、奧迪的高端定製雨傘,現在卻變成了電商平臺的低價“同款”。這種降格的現象,使得車主在購買BBA時,所支付的溢價感變得越來越不值。

國產電車的崛起與未來的變革

與BBA的困境不同,國產電車正在快速崛起,逐漸成爲市場的新寵。以比亞迪爲代表的國產品牌,憑藉着強大的技術研發和製造能力,逐漸在高端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國產電車的技術不斷追趕甚至超越了BBA。與此同時,國產品牌的性價比和創新意識,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放棄了傳統的豪華車品牌,轉向了國產電車。

例如,小米推出的SU7便成了國產電車的代表之一。憑藉着強大的品牌效應、豐富的科技配置和相對較低的價格,SU7吸引了大量關注。在縣城,這樣的車主往往能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反而比開BBA的人更受尊重。

總的來說,隨着電動化的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傳統BBA品牌的豪華地位逐漸被國產電車所取代。尤其是在縣城等地方,曾經代表面子的BBA,現在正在被更具性價比和智能化的國產電車所超越。這一轉變不僅僅是消費者的選擇變化,更是市場和技術進步所推動的結果。未來,或許不再是BBA的車標,而是新能源車的智能化和高性價比,成爲“面子學”的新標杆。

文章來源:鳳凰WEEKLY,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