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感受美軍M7步槍M250機槍革新 原廠代表最愛這一點
美軍新式M7步槍,現場展示的版本爲13吋槍管的近戰版本,民用版本爲SIG MCX SPEAR SBR 。(張威翔攝)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自18日起於南港展覽1館登場,展期至20日,吸引來自15國、490家廠商參展。有幸受邀前往SIG SAUER攤位,近距離採訪美軍次世代班用武器計劃(NGSW)與其他輕兵器領域的最新成果,原廠代表最喜歡的部分在於3把槍人體工學跟操作習慣全部互通這一點。惟智慧型瞄具NGSW-Fire Control因由瞄具大廠Vortex沒有參展,未能實際體驗智慧瞄準功能。
首先是M7步槍(NGSW-R)爲美軍最新採用的制式步槍,本次展出的爲13吋槍管的近戰版本,與既有的M4/M16平臺,它採用了6.8x51mm彈藥,比5.56mm在中長距離的表現大幅提升,能有效對抗現代戰場上更高防護力的防具與掩體,廠商代表特別強調了對於左右撇子習慣都很友善,以及人體工學的部分,以M7的介面作爲人因基礎,只要會操作M7步槍 ,就能輕鬆轉譯到M250以及SIG SAUER MMG通用機槍上。
至於 SIG Hybrid Case彈藥,則是NGSW體系的核心之一,它採用金屬與複合材質結合設計,既能承受更高膛壓,帶來更遠射程與更強穿透力,又比傳統全金屬彈殼更輕,有助於減輕後勤壓力。
SIG Hybrid Case彈藥(最下方),6.8x51mm的穿甲力展示。由上而下爲7.62x51mm NATO M80A1性能增強彈、5.56x45mm NATO M855A1性能增強彈。(張威翔攝)
M250班用機槍(NGSW-AR)的重量比M249班用機槍輕了非常多,帳面數據上輕了1.5公斤左右,搭配腳架情況下全槍僅5.9公斤,但因爲重心很平均的關係,現場實際操作起來感覺「很不像機槍」,採訪廠商代表的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亮點在於M250的可靠度很優異,特別是拆解與保養部分,從瓦斯調節閥到抓彈鉤,所有的零件都可以「直接換掉」,改善了「既有平臺」(M249)沒辦法更換小零件的問題。
產商代表拿彈鏈操作做了2種上彈方式給我看,一個是掀開上機夾,行程很短,不像M249整個掀開,就只有掀開進彈口那邊把彈鏈擺上去即可,第二種上彈方式是透過彈鏈配件「湯匙」(Spoon),以下暫譯彈鏈匙。
M250班用機槍,搭配腳架情況下全槍僅5.9公斤,操作起來體感只比步槍重一點點。(張威翔攝)
在上機夾不掀開的情況下,直接抓着彈鏈從左側進彈口隨便擺塞進去,然後彈鏈匙就會穿到右側,然後直接改拉右側的彈鏈匙就能完成上彈,便利性跟速度讓我印象深刻。M249的抓彈鉤有時候很兩光,沒對好的話有時得一直掀開來重擺彈鏈。
槍管更換的部分,現場展出的是有快拆鈕的版本,輕輕一拉就能掀開然後再抓着槍管提把釋放,不過根據廠商代表說明,美軍正式採用的版本沒有這個快拆鈕,可能需要透過工具掀開再抓住槍管提把和釋放鈕。
本次還有展出SIG SAUER MMG機槍,火力介於班用與重機槍之間,設計上追求高機動與持續壓制力,雖然美軍尚未採用,但廠商代表介紹時相當興奮,除了人因操作的部分可以跟M7步槍無痛轉換之外,跟對應平臺M240機槍相比,他也輕了快1公斤,現場也有展出載具用的後握把,方便兩手抓握並且用大拇指扣壓扳機,全槍很容易從載具上卸下接戰。
除了 NGSW 系列,攤位上還展出幾款著名武器:
SIG MCX步槍系列(300BLK、5.56mm、7.62x39mm),模組化程度極高,可快速更換口徑與配置,適用於特種部隊或近距離作戰,尤其300BLK版本亞音速彈搭配抑制器,隱匿性和制止力兼具。
SIG MPX:主打9mm口徑的衝鋒槍,槍身緊湊,強調高射速與操控穩定性,適合特勤或近身戰鬥環境。
整體來說NGSW系統不只是單純的火力、穿透力提升而已,考慮到射手人因介面共通和認真加強的後勤補保面向,確實是輕兵器平臺革新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