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區官埠橋鎮:年輕幹部“四個五”工作法開好屋場會
盛夏蟬鳴,咸安區官埠橋鎮的村灣屋場比天氣更加“火熱”。14名年輕駐村幹部手執小本本,步履匆匆穿梭于田間農舍,一場場別開生面的“屋場會”,成爲這個夏天最接地氣的“墩苗”課堂。
屋場會的序幕,在會前就已拉開。駐村幹部們帶着使命與誠意,一頭扎進村灣裡,展開紮實的“五看”:看村莊規劃是否合理,看羣衆房前屋後衛生環境是否整潔,看還有沒有羣衆住在危房、沒通自來水,看鄰里之間心裡是否有“疙瘩”,看村灣有哪些產業。看得細,更要問得深。
緊接着是挨家挨戶的“五訪”:訪黨員、村民代表問“村情”,訪鄉村能人、種養大戶問“點子”,訪低保五保等困難人羣問“冷暖”、訪“六失一偏”特殊羣體問“所需”。
“小同志,我家門口這條排水溝一到雨天就堵,污水倒灌,真愁人啊!”在河背村走訪時,村民張老漢的眉頭緊鎖,駐村幹部小沈立刻在本子上記下。“我兒子在外頭打工,家裡就我和老伴,腿腳不利索了,組裡這截路坑坑窪窪的,買個菜拎個籃子,走一趟真是發愁。”張公廟村李婆婆的困難,也被細心地標註在“民情日記”裡。一本本密密麻麻的小本本,承載的是沉甸甸的民情,丈量的是幹部走入鄉村的初心。
夜幕低垂,屋場裡燈光亮起。幾張板凳一圍,幹部與村民就成了“同桌”。政策宣講是“開場白”——防溺水知識關乎孩子安全、移風易俗倡議書倡導文明新風、人居環境整治“六個要”明確標準、反詐“五不準”捂緊錢袋子.........幹部講得耐心,羣衆聽得認真。
但真正的“重頭戲”是“五問”:問實情、問冷暖、問對策、問項目、問思路。沒有主席臺,沒有講話稿,幹部們虛心求教:“大家對村裡發展有啥好想法?”“這條溝渠怎麼修最合適?”羣衆打開了話匣子。“要我說,咱村後山那片地,種桃子準行!我有個親戚在外村種得就挺好。”種植能手老陳率先發言。“能不能在曬穀坪邊上加裝幾盞路燈?晚上大家跳廣場舞也安全點。”村民劉大姐的建議引來一片附和。一條條關於溝渠修繕、文化場地建設、產業發展規劃的“金點子”在碰撞中迸發。“幹部真聽咱說話,心裡熱乎!”老黨員趙大爺感慨。在這裡,沒有高高在上的幹部,只有俯身傾聽的“學生”,羣衆成了最好的老師。
屋場會的燈火熄滅,解決問題的征程才真正啓航。翌日正午,駐村幹部們與包村黨委圍坐一堂,分析研判着昨夜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深入剖析每個問題背後的癥結。如何破題?關鍵在用好“五幫”這個機制:幫解決生活困難、幫化解矛盾糾紛、幫發展適用產業、幫爭取資金項目、幫辦好民生實事。隨着討論深入,答案逐漸清晰。一項項具體措施在思想碰撞中成型,一份份清晰的“施工圖”和“責任單”躍然紙上。每一次運用“五幫”精準解題的過程,都是駐村幹部在服務羣衆最前線,將“學中幹、幹中學”轉化爲過硬本領的生動實踐。
官埠橋鎮的屋場會,以“四個五”工作法(五看、五訪、五問、五幫)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米”,更成爲落實“幹部素質提升年”的堅實平臺。官埠橋鎮通過實施年輕幹部“蹲苗工程”,把年輕幹部放到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服務羣衆的最前沿,在這裡,年輕幹部們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在走村入戶中磨鍊“鐵腳板”,在傾聽民聲中涵養“真情懷”,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淬鍊“硬本領”。在基層一線的火熱實踐中,提升羣衆工作能力、錘鍊過硬作風。
當駐村幹部的小本本漸漸寫滿解決方案,當羣衆期盼的目光迎來回應,官埠橋鎮的屋場會,正悄然書寫着基層治理新篇章的生動答案。
(來源:掌上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