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嚥癌術後失聲 7旬無喉病友靠腹式呼吸突破食道語限制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臺中市私立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16日共同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2025)成果分享會」,病友紀先生(中)、莊先生(右2)出席分享。(陳淑娥攝)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臺中市私立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16日舉辦「無喉者言語重建-愛你愛我成果分享會與合唱團表演」,71歲無喉病友紀先生分享說,10年前因與太太爭論手機設定問題,連續說3次「毋是按呢」,驚訝意識能一口氣說了12字,瞬間開竅運用「腹式呼吸法」有效延長句子,現在說食道語流利度幾乎和一般人說話無異。

無喉者是指因頭頸癌、咽喉癌或其他原因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病友,臺灣每年約新增200例個案。這些病友因失去聲帶須重新學習發聲,學習用食道語、氣動式助講器或電動式助講器等方式說話。言語重建的歷程漫長且困難,同時伴隨心理、自信及社會適應上的挑戰,估計每年僅約25%病友能持續學習復聲。

家住沙鹿的紀先生是臺中榮總無喉言語復健班的前任班長。他在2004年因喉嚨痛就醫檢查,確診下嚥癌第4期。醫師告訴他,手術治療切除喉嚨、聲帶後將「失聲」,邀請他術前先到無喉病友言語復健班旁聽。看到其他病友說食道語無礙,紀先生對術後語言重建充滿信心,到中榮就醫僅10天即手術。

但術後學習食道語前2年進度緩慢,讓他一度想放棄,認爲下嚥癌5年存活率僅30%,辛苦學食道語會不會是「無彩工」!主治醫師王景平鼓勵他,治療和學習都只有成功和失敗2種結果,不做怎麼知道自己是成功的那一個。「我想想也對,決定繼續學食道語,從『啊』到會數1、2、3,有進步,太太就會稱讚鼓勵我。」

由無喉病友組成的「無聲之音合唱團」16日於臺中榮總登臺演出。(陳淑娥攝)

由於食道語是透過先吞嚥空氣到食道,說話時再將空氣吐出,氣流通過上食道括約肌產生震動發聲,缺點就是沒辦法說長句,需要重新再吞空氣再說話。紀先生說,自己學習食道語從1個字慢慢延長到4至6字,直到術後第10年,和太太爭論手機設定問題,他連續說3次「毋是按呢」,說完驚訝意識到自己一口氣說了12字!

紀先生瞬間開竅運用「腹式呼吸法」有效延長句子,現在他說食道語流利度幾乎和一般人說話無異,還能國、臺語自在切換。紀先生說,無喉者不論是學食道語、使用人工助講器、筆談或肢體語言等等,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和親朋好友溝通零距離,纔不會讓生活越來越封閉,影響身心健康。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說明,無喉病友因頭頸癌、咽喉癌或其他原因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後失去聲帶,必須重新學習講話。(陳淑娥攝)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表示,言語重建不只是學會說話,更是重建病友的尊嚴、自信與生活品質。今年活動主題「愛你愛我」象徵透過言語重建與彼此支持,以分享會和合唱團演出方式,讓社會看見無喉者的堅強。活動也特別邀請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朱本元到場,主持專業的醫療照護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