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喝茶,勝過吃肉”,夏至過後多喝4款茶,清熱消暑、養陰生津!
李大爺今年68,眼不花耳不聾,是小區裡出了名的養生達人。
可前幾日突然暑熱夾溼,氣壓低悶得胸口發緊,汗涔涔透衫,食不知味。肉食入喉,他更是喉頭哽塞,胃口全無。
鄰居見狀,捧來一杯琥珀色的酸梅湯,李大爺淺淺一啜,酸甘清涼在口中暈開,頓感煩熱漸消,津潤迴流。
他感慨道:"活了快八十年,才懂這夏茶之力,竟勝過油膩葷腥!"——這便是中醫古訓"夏天喝茶,勝過吃肉"的鮮活印證。
一
以清茶代肥甘,盛夏的養生智慧
《內經》早已指明夏之養主在"心",主令伏火,需"使氣得泄"。
炎熱時節,人體血脈擴張,氣機外張,陽氣浮於體表,反致脾胃中焦的運化之力虛弱。
油膩大肉此時非但不易消化,更易釀溼生熱,引發睏倦、胸悶、口粘之苦。
故而古語云:"夏天喝茶,勝過吃肉"這絕非誇張之詞——正是順應時節的智慧選擇。
夏至過後,暑熱夾溼常引發"陽擾於外,陰虧於內"。此時飲對茶飲,確勝吃肉!
二
夏至後必喝的清夏舒心四杯茶
烏梅冰糖飲
夏日蒸騰如釜上羹,汗出過多最易損耗津液。汗爲心之液,過多流散反使心中虛燥煩渴。
《溫病條辨》深諳其害,提出"酸甘化陰"法。
烏梅收斂生津如收攏心門;冰糖甘潤滋養肺胃,清瀉心火;輔以山楂行滯開胃、陳皮理氣調中、甘草和中緩急。
五味相合,共奏清補防脫功。
老中醫提示:怕冷畏風或寒性腹痛者慎用,可稍添一兩片生薑同煮溫中。
薄荷竹葉清心飲
暑氣灼心,每感心胸窒悶不暢,舌尖生瘡。
《本草綱目》早有明示:薄荷"利咽喉",竹葉可"去煩熱"。
薄荷清涼走竄,開泄體表鬱熱;竹葉輕清,引火下行;再輔葛根輕揚升發之力,可令熱鬱得透,清爽自喉頭沁入胸腹。
老中醫提示:脾胃虛寒有便溏者當慎用,可加三五粒枸杞平衡寒涼。
冬瓜薏米利水茶
熱溼相搏,常感肢體睏倦無力,腿腳如綁鉛袋。
冬瓜恰似小甘露,《食療本草》記其"利小便",與健脾滲溼的薏苡仁配伍則事半功倍。
加赤小豆利溼消腫,扁豆衣祛暑化溼助運。此茶如無形刮板,將暑溼悄然運化體外。
老中醫提示:孕產婦及體質虛寒者慎用薏米,可只用冬瓜皮與赤小豆代替。
參麥五味飲
暑天長耗心氣,入秋易發"暑氣成勞"。此時氣陰雙補至關重要,《千金方》提示夏月宜"少泄多滋"。
生曬參護正氣強心,麥冬滋津潤心肺,五味子生津止汗收斂精氣。三味合力,如爲身體儲備一汪能量甘泉。
老中醫提示:實熱壅盛或感冒初起時暫勿使用,可詢醫調方。
三
夏飲如春雨,清潤自在心中流
夏至後的一杯杯甘茶是天地賦予的溫柔守護。暑熱煎熬時,當謹記"夏天喝茶,勝過吃肉"之理。
讓舌尖拂過清涼幽香,身體便隨這甘甜之流緩緩滌清外浮的熱邪,心中陰津自然滋長。
當茶湯滑入喉嚨的瞬間,煩悶頓消,胸中宛如清風拂過山谷。
然需謹記:文中所載方劑需辨證使用,若不適持續難解或患有慢性基礎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尋求正規醫師指導
——小恙可託茶力緩,沉痾切勿避醫門。
來源:青島廣播
溫馨提示:本文所載的健康相關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觀點,不能直接作爲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在採取任何預防、治療或治癒的措施之前,請先與醫生進行溝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爲“化名”,切勿對號入座
(蓬萊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