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腸胃炎倍增…30°C最易滋生細菌黴菌 醫:「這方式」是保存大忌

夏天氣候溼熱,食物容易放過期,細菌孳生快,易引發食物中毒的危險。圖/123RF

天氣炎熱,細菌、黴菌容易繁殖,增加食物變質腐敗的風險,食物中毒等感染性腸胃炎患者也跟着增加。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表示,夏季氣候悶熱潮溼,平均溫度動輒超過30°C,是細菌與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而民衆習慣將飯菜悶在鍋中、水果切開後放在餐桌,都是保存大忌。

根據食品衛生相關研究,大部分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等,在30至40°C時生長迅速,當食物儲存溫度不當或超過2小時未冷藏,便容易滋生病原菌,導致食物中毒或腸胃炎。高溫高溼的環境不僅加速食物腐敗,特別是冰品、生食類食品,可能成爲腸胃道疾病的高風險來源。

陳柏諺指出,許多家庭仍沿用「室溫保存」的習慣,例如將飯菜放在電鍋中、水果切開後放置廚房檯面,這些動作在夏天尤爲大忌。錯誤的保存方式不僅讓食物口感變差,亦增加腸胃道疾病風險,尤其是年長者、幼童與免疫力低下族羣,一吃就上吐下瀉。

生食與冰品雖然消暑,但食物未徹底加熱可能把細菌吃下肚,發生食物中毒。陳柏諺說,生魚片、壽司、涼麪、水果沙拉、手搖飲料與剉冰等,都是夏日清涼解熱的首選,但這些食品在生產與保存過程中,若稍有不慎,極易成爲腸胃道感染的根源。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每年夏季食物中毒通報事件中,超過3成與生食類食品有關。生食類食品未經加熱處理或處理不當,容易夾帶細菌、寄生蟲或病毒;以海鮮爲例,可能被腸炎弧菌、李斯特菌或肝炎病毒污染。沙拉蔬菜可能殘留農藥或寄生蟲卵,例如梨形鞭毛蟲;生雞蛋的沙門氏菌感染風險高。

冰品與冷飲進入口腔後,會快速通過食道進入胃部使其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功能。部分人飲用冰品後會感到胃痛、腹脹或腹瀉,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者。此外,冰塊來源不明或製冰水源被細菌污染,常見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孳生讓冰品變「毒品」。

夏季是腸胃道疾病的高峰期,陳柏諺提醒,維護腸胃健康需從「飲食選擇」、「保存方式」與「個人衛生」三方面着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