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循跡33公里 探秘小衆皇陵
◎高申
文旅圈的某個朋友放言:“不到十三陵,就等於沒到過昌平。”這話多少有些誇張,至少遊覽過居庸關、銀山塔林等昌平名勝的朋友,就不會完全認同。但十三陵確實是昌平區最大的一張名片。如果沒有十三陵,明代的昌平縣衙機構,或許不必從舊縣遷往永安城(也就是今天的昌平城區);朝宗橋等通往陵區的河道橋樑也不必修造;爲明清時期帝后提供歇腳之處的鞏華城及行宮,也不會出現;元代之後逐漸收縮的白浮泉一帶,亦不會重新得到重視。總而言之,有了十三陵,昌平區的名勝古蹟增添了多一半。
到過十三陵的朋友,或許會對陵區入口處的大石牌坊、大紅門、神道留有深刻印象,更會對長陵的祾恩殿、定陵的地下宮殿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遊人們似乎就很少關注十三陵的其他地方了。
前不久,筆者帶領30多位資深文史愛好者驅車前往十三陵,把神道、長陵、定陵以外的整個皇陵核心區域遊走了一番。此次行程的起點,是位於陵區東部的德陵村(神宮監所在地);終點,則是位於陵區西部悼陵監村的思陵。一天時間行車觀陵、徒步探陵下來,整整6個小時,行程約33公里。
德陵
擁有十三陵最完整的神宮監
爲何要以德陵村爲起點?因爲那裡擁有十三陵最完整的神宮監。而這所謂的“神宮監”,乃是明代帝陵中特殊的管理機構。明代的陵寢管理,具體是由宦官承擔的。根據《明史》記載,在皇陵區域內,是由神宮監、衛、署、陵戶共同組成的。作爲各陵最高管理機構的神宮監,則掌控着本陵區的各項事務。清代以後,隨着機構的撤銷,原來的神宮監所在地,漸漸成爲村落。十三處神宮監內的絕大多數建築,除了圍牆、大門、照壁等部分殘留外,基本上消失或被改造。
看罷德陵的神宮監,轉去看看尚未開放的德陵。德陵,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天啓帝朱由校之墓,裡面埋葬着朱由校與皇后張氏。而今,由於德陵附近出現了民衆公墓,使得進出德陵的路況比較好。雖然陵區未開,但已經修復、頗具氣勢的德陵神道橋、陵門前的神功聖德碑、陵門、明樓寶城等,皆可從外圍參觀。
永陵
論規模十三陵中位居第二
離開德陵,驅車或徒步前往臨近的永陵,用時都不會太久。永陵村內,也保留着永陵的神宮監大門、照壁、圍牆等,但貌似不夠完整。出村不遠,便是永陵的神道,斷斷續續的,但基本保持原貌。永陵的墓主人是被稱作“道君皇帝”、也是明代在位時間第二長(45年)的嘉靖帝朱厚熜。
有明一代,只有三四位皇帝的陵墓是在生前開始建造的。其中,待建造多年之後形成龐大規模者,便是永樂帝的長陵、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這三座陵,也成爲十三陵中規模前三位的大陵。還有一處“景泰窪”,也是大陵,本應埋葬景泰帝后,可惜未曾建成便被譭棄。
與以前的帝王墓相比,永陵增加了外羅城、改磚木結構的明樓爲全磚石結構(所以能夠一直保留至今)、將享殿更名爲祾恩殿等,處處彰顯嘉靖帝的創新之處(或可視作“標新立異”)。如今,這座陵墓的大門已經徐徐打開,迎接八方來客。
景陵
最爲神奇之處是想進去必須先進長陵村
離開永陵,一路向西。行車不遠,便是與永陵反差頗大的景陵。景陵是座頗爲精緻的“小陵”,其最爲神奇之處,是入景陵必須先進長陵村,也就是昔日的長陵神宮監,而景陵的神宮監又隔着長陵神宮監。
爲何與自己管理的陵區遙遙相望?或因景陵的墓主人、明初最有作爲的宣德帝厲行節儉,使得陵區依附在長陵一側。由於長陵所轄範圍太大,導致長陵神宮監擋住了景陵的“出路”。如今的景陵,正在進行着最後的修繕,不久的將來,它或許就會敞開大門迎接遠客了。
獻陵
目前未開放但精緻的三座橋、陵門等是絕佳的取景地
離開景陵,過長陵不入,再往西就是獻陵。之所以要“忽略”長陵,在於其名氣太大,以致成爲參觀十三陵的首選名單。長陵的名氣,除了此地是十三陵的祖陵、永樂帝朱棣的陵墓之外,還因這裡留下了十三座陵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明代享殿(嘉靖年間一律更名爲祾恩殿)。這可是京城內外爲數不多的一座明代楠木大殿。
正是因爲長陵的名氣太大,以致它身邊小得多的景陵、獻陵,如“燈下黑”一般被遮擋進陰影裡。獻陵的墓主人是永樂帝的兒子、十三陵的第二座陵墓主人洪熙帝朱高熾。獻陵目前也未開放,但精緻的三座橋、陵門等,都是取景的絕佳選擇。
自獻陵一路向西,帝王幾乎是按照輩分、在位的前後順序來埋葬的(只有一個例外)。獻陵以西,是“唯一例外”的慶陵。接下來,便是洪熙帝的孫子正統帝朱祁鎮的裕陵、正統帝之子成化帝朱見深的茂陵、成化帝之子弘治帝朱佑樘的泰陵、弘治帝之子正德帝朱厚照的康陵。這其中,亂入了一座慶陵,墓主人爲萬曆帝之子泰昌帝朱常洛。
其實,從最初的選址來看,朱常洛本不該埋葬於此。這是因爲,在這裡首先建陵者,是宣德帝的另一個兒子——景泰帝朱祁鈺。景泰帝建造陵墓玄宮的時間,爲景泰七年(1456)。此時,正值景泰帝的皇后杭氏離世。一年之後,景泰帝本人病重,且被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趕下臺。重新復位的朱祁鎮,除了更改年號爲“天順”,處死名臣于謙外,還剷除了景泰帝建造的玄宮。後來,這裡被稱作“景泰窪”。
天順帝(成化帝)既不願意使用景泰帝的陵區,又要與父祖的陵寢相近,於是建陵於“景泰窪”以西,從而在天順(正統)帝的裕陵和洪熙帝的獻陵之間,留下了一塊風水不錯的窪地。百餘年過後,由於十三陵一帶的風水寶地基本用盡,加之萬曆帝之子、在位僅一個月的泰昌帝朱常洛突然崩逝,這塊“景泰窪”便重新派上用場,成爲了泰昌帝的慶陵。唯一遺憾的,是這座皇陵夾在兩座年代相去不遠的祖先陵墓之間,顯得十分突兀。
昭陵
最值得看的是其首創的月牙城
趕上天氣尚好的時候,自獻陵起,一路徒步到泰陵、康陵,或是絕佳的選擇。這一路的路況極好,道路兩側的古樹衆多,沿途不遠,便見神功聖德碑或神道橋。每每遇到一座“陵村”,不遠處都會對應着一座皇陵。逛到康陵,日已正中,人影難覓,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了。康陵的“春餅宴”,或悼陵監村的“烙糕子宴”,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還有長陵的“餄餎宴”。
吃罷午餐,繼續上路。下一個去處,便是挨着定陵的昭陵。之所以略過定陵,原因與長陵一致。只不過,長陵的看點是“地上宮殿”,而定陵的看點則是“地下宮殿”。
昭陵是上世紀80年代末修復的一個“低調”陵寢。由於名氣不大,門票也不算貴。但要全面瞭解一座明代皇陵,這裡卻是不錯的選擇。起初,昭陵是被嘉靖帝看中的,他想把自己的父親興獻帝與母親蔣太后埋葬在這裡。爲此,嘉靖帝專程南巡湖北鍾祥的顯陵(興獻帝墓)。後來,他改變主意,於北京葬母,在鍾祥埋父。待他又把天壽山視察一番後,覺得此地的風水不及顯陵,於是又將母親的靈柩遷至顯陵,之前預備好的墓地就被閒置了下來。當然,嘉靖帝所選的陵墓,要比此地好得多(那便是前面去過的永陵)。待嘉靖帝的兒子、隆慶帝朱載垕離世,由李太后等人做主,將其埋在曾爲自己爺爺奶奶準備的昭陵陵區內。
昭陵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修復的陵園,其建築佈局和修復工程對研究明清陵寢制度具有重要價值。其中最值得看的,是其首創的月牙城,亦稱啞巴院。
思陵
造化弄人帝王墓與太監墓相伴
離開昭陵,沿着環陵道路行車,十幾分鍾之後便進入萬娘娘墳村。這裡有成化帝眷戀一生的貴妃萬貞兒墓。目前,萬貞兒墓的前半部開放,成爲當地休閒、娛樂的小小中心。
經過此墓,繼續行車,萬曆帝所寵愛的鄭貴妃墓、嘉靖帝幾位妃子和太子的墓相繼出現。此時,車已行至悼陵監村。所謂的“悼陵”,並不是十三陵以外的新陵。這裡曾經的墓主人,是被嘉靖帝驚嚇而死的陳皇后。待陳氏死後,嘉靖帝追諡其“悼靈皇后”,墓地也稱“悼靈皇后墓”。有意思的是,嘉靖帝把皇后埋在一處,自己卻另選墓地。多年之後,陳皇后被遷葬永陵。
悼陵監村內,還有十三陵的最後一陵(也是清軍入關後修建完成的明皇陵),便是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崇禎帝活着的時候,發覺天壽山一帶沒有風水絕佳的地方了。他的目光,曾投向河北遵化,誰能料想,大明王朝會終結在他的手裡,他本人也自縊於景山。於是,埋葬末代皇帝的工作就只能草草進行。
崇禎帝的安葬之處,原本是他給自己愛妃田氏選擇的墳地,歸於悼陵監管轄也是順理成章。結果,崇禎帝本人也被安置於此,這或許是造化弄人吧。而距離思陵不遠處,還留下一座太監墓(十三陵中難得的太監墓)。此墓的主人,就是陪伴崇禎帝走向人生終點的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