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限定版風景!浙江各地愛心冰箱、公益涼茶攤“火熱上線”
(原標題:夏日限定版風景!浙江各地愛心冰箱、公益涼茶攤“火熱上線”)
盛夏時節,浙江各地街頭巷尾悄然涌現出一道道獨特的風景——“愛心冰箱”與公益涼茶攤正爲戶外勞動者撐起一片清涼綠蔭。從青田社區的“紅色冰箱”到永嘉商戶的愛心冰櫃,從杭州阿姨23年堅守的涼茶攤到桐廬黨員3任接力的涼茶桶,這些遍佈城鄉的“清涼補給站”用不同的形式傳遞着相同溫情。
浙江多地“愛心冰箱”清涼上線
爲戶外勞動者撐起“遮陽傘”
隨着盛夏來臨,浙江多地“愛心冰箱”陸續啓動,爲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免費提供冰水、防暑藥品等物資,用點滴善意匯聚城市溫情。
青田:一個社區五年堅守的愛心承諾
在青田甌南街道石門社區服務中心,一臺紅色“愛心冰箱”格外醒目。每天早晨,社區幹部馮璇都會準時檢查冰箱內的礦泉水存量。
“這是第五個年頭了。”馮璇說,“從6月到9月,我們確保冰箱24小時都有充足的冰水。”
外賣員張軍和是這裡的常客:“天氣最熱的時候,一天要來取三四次水。這瓶水不僅解渴,更讓我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懷。”
除了“愛心冰箱”,社區還配套建設了暖心服務驛站,配備微波爐、熱水壺、急救藥箱等便民設施,爲戶外勞動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永嘉:家電店主六年的愛心堅持
永嘉甌北聯友家電海信專賣店門前,一臺貼有“愛心冰箱”標識的冰櫃已經持續服務六年。
店主黃長河每天開店第一件事就是補充礦泉水。“我以前做空調安裝,深知戶外工作的辛苦。"黃長河說,"現在每年要準備200多箱水。”
“看到冰箱裡的水能幫到這麼多人,特別欣慰。”愛心人士周小小介紹,自己已連續多年參與捐贈。
據黃長河介紹,高峰期時“晚上放多少水,第二天早上就空了”,但周邊商戶和居民都會主動幫忙補充。
椒江:政企共建清涼網絡
近日,椒江葭沚街頭的“愛心冰箱”繼去年夏天之後再一次啓動,爲這些在外奔波的勞動者們送上清涼,兩臺由青年企業家協會捐贈的“愛心冰箱”分別放置在青悅城和寶龍城商場。
葭沚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珍琳介紹:“今年首批就收到兩家銀行捐贈的90箱礦泉水。”
不僅有愛心企業捐贈,在每個點位每天還有志願者提供補水等服務,爲新就業羣體等戶外工作者解決“飲水難、補水急”的問題。
外賣騎手張新廠說:“有了這些冰箱,渴了就能就近取水,還能順便休息充電。”街道創新推出“黨工委牽頭+社會認領+志願者參與”模式,目前已有十餘家企業加入共建行列。
三地的“愛心冰箱”雖然形式各異,但都體現了對戶外勞動者的關懷。從社區幹部到個體商戶,從企業員工到普通市民,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加入這場“清涼接力”,用最樸實的方式傳遞着一座城市的溫度。
多地愛心人士烈日炎炎送清涼
七月的杭城,熱浪翻滾。在蟬鳴聒噪的街頭巷尾,一個個不起眼的涼茶攤支起遮陽傘,用一杯杯沁涼的茶水爲往來行人送去清涼。這些看似普通的涼茶攤背後,藏着一段段感人的城市記憶。從2001年到2024年,從上城區到桐廬縣再到餘杭區,杭州的愛心涼茶攤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它們不僅是消暑解渴的驛站,更成爲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夏日符號。
王惠玲涼茶攤:八旬老人的23年堅守
7月1日清晨6點,上城區濮家社區81歲的王惠玲像往常一樣,推着小車來到熟悉的街角。擺好桌椅,放上六個玻璃杯——三杯涼茶、三杯白開水,再用方正的玻璃片蓋好杯口。這個簡單的動作,她已經重複了23年。
“2003年剛開始擺攤時,就我一個人。”王惠玲回憶道,“那時用煤爐燒水,一天要準備十幾壺。”如今,她的團隊已有14名固定志願者,都是附近的退休居民。每天兩人一組輪流值守,從早上6點忙到下午4點。最忙的時候,一天要燒25壺涼茶。
王惠玲的涼茶配方很有講究:六月霜清熱解暑,胎菊明目降火,再配上綠茶、荷葉等材料。這些原料大多來自愛心人士的捐贈。
今年5月,一對不願留名的夫妻悄悄送來茶葉,放在隔壁麪館。
“去年也是他們送的,可我到現在都沒見過他們長什麼樣。”王惠玲笑着說。
在濮家社區,這個涼茶攤已經成爲街坊鄰居的夏日牽掛。70歲的陳女士每天遛彎都要來喝一杯:“王大姐這麼大年紀還堅持做公益,我們看着都心疼。”
但王惠玲總說:“只要身體允許,我就會一直襬下去。”
南門社區第三代"煮茶人":黨員接力的24載傳承
200公里外的桐廬縣,南門社區的愛心涼茶攤也在7月1日準時開張。這個由5名老黨員在2001年創辦的涼茶攤,如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煮茶人”手中。
清晨8點,72歲的黎振遠早早來到開元街邊的攤位。作爲“樓下書記”志願服務隊的負責人,他熟練地生火、煮茶。
“最早是用煤餅爐,現在改用電磁爐了。”黎振遠一邊攪拌茶桶一邊介紹,“今年我們還加入了'六月雪',這是桐廬茶文化研究會特意提供的草藥,清熱效果更好。”
24年來,這支由60多名黨員組成的志願服務隊薪火相傳。年紀最大的志願者已經86歲,最年輕的才28歲。“我們'樓下書記'年紀也大了,現在要培養新人接班。”黎振遠說這話時,幾個年輕黨員正在旁邊學習熬茶技巧。
涼茶攤不僅溫暖着本地居民,也感動着外地遊客。溫州遊客王庭安在富春江邊散步時,偶然發現了這個涼茶攤:“沒想到桐廬還有這麼貼心的服務,一杯涼茶讓我愛上了這座城市。”
龐爺爺涼茶攤:用涼茶延續的愛心傳承
在餘杭仁和街道雲會村,“龐爺爺涼茶攤”的招牌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個以已故老教師龐爺爺命名的涼茶攤,今年已經是第四個年頭。
清晨7點,黨羣服務中心門口就飄起了茶香。兩個印有龐爺爺卡通形象的茶桶裡,裝着用蕎麥、菊花等十餘種材料熬製的涼茶。
環衛工人沈意庭和同事們提着水杯前來接茶:“我們天天都來,這茶特別解渴,喝完渾身都舒服。”
龐爺爺生前是當地有名的“公益達人”。去世後,村民們自發組建志願服務隊,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第一年我們就在老地方支了個小攤,沒想到越來越多人加入。”工作人員張雨童回憶道。如今,涼茶攤已經發展成集飲水、休憩、應急服務於一體的“清涼驛站”,還準備了便攜風扇、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物資。
從王惠玲23年的個人堅守,到桐廬黨員24年的薪火相傳,再到餘杭"龐爺爺"涼茶攤的愛心接力,這些涼茶攤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着城市的溫度。它們就像夏日裡的一縷清風,不僅驅散了身體的燥熱,更溫暖着每個人的心靈。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總有一些東西值得慢下來守護。正如一位老茶客所說:“涼茶攤年年都在,我們就覺得這個城市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