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泳池救生員人難找 救生員直指檢定難考又低薪

中央自2019年起推動「泳池與開放水域兩證合一」及「訓練與檢定合一」制度後,救生員發證人數大幅下滑。記者張策/攝影

暑假是泳池使用高峰,全國救生員2020年發證數斷崖式下降,近一年僅250至700多件。新北市水上安全協會總幹事羅澍梵直指,檢定製度太死板且35歲以上若非校隊出身,根本難以考取,加上薪資低、責任大,導致參加檢定及通過率雙下降,不少人轉當游泳教練或乾脆轉行,最終越來越少人投入救生員。

監察院2023年曾調查國內合格救生員數量逐年銳減,救生人力嚴重不足,監委發現游泳池救生員證書及開放性水域救生員證書合一後,以游泳池標準作爲開放水域救援準繩,加上檢定科目偏重遊泳技能及體能要求,忽略開放水域救生,所需具備實務經驗與應變技能,明顯不合實際救援需求。

「泳池救生員數無法回到往日榮景」新北水上安全協會總幹事羅澍梵坦言,救生員薪資低僅3萬初,又只在夏季需求高,加上培訓及考照約需1萬多的成本,救生員證書合一後檢定難度提高,35歲以上非校隊出身難通過考試,有些人考了4、5次仍無法通過,多重因素下導致通過檢定人數直線下滑。

羅澍梵感嘆,因考證制度改變,資深前輩或同行紛紛轉行,或是轉當游泳教練,相較救生員薪資可增一倍之多,認爲泳池與開放水域檢定不應合一,並點出證書合一大問題,是通過檢定的救生員,多爲受過50小時訓練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在溪海環境的經驗「帶他們去都嚇死了,更遑論救人」,且救人不是比誰遊得快,而是防溺、救人動作要確實,反而有經驗的人更能勝任。

有多年救生員經驗的像一條魚LikeAFish創辦人張景泓則點出,救生員不應揹負法律責任,若發生嚴重溺水意外,救生員需負民事及刑事,但職業風險並未反應在薪資上,也難怪很多救生員選擇更有彈性的工作。張說,他有感於臺灣人說會游泳其實只會在室內泳池,但許多溺水意外更常出現在開放水域,游泳技巧與防溺應相輔相成纔對。

議員戴湘儀說,全國救生員人力恐短缺上萬人,建議除全面普查救生員資格、補齊合規人數外,在硬體部分全面導入AI防溺設施補強;議員顏蔚慈說,全面檢視運動中心的救生設備,體育局也應在暑假期間定期或不定期查訪,至於沒有救生員的開放水域,則仰賴平時的宣導及岸邊告示牌,呼籲民衆自制。

新北體育局說,每年65處游泳池全數定期不定期查覈證照及效期,且要求業者公告救生員合格證照,此外,五股、土城、蘆洲、三峽運動中心已設置泳池智能防溺系統。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