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風險化解先手棋
中小銀行併購重組步伐正在加快。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信息,截至5月18日,今年以來已有26家中小銀行收購或解散旗下村鎮銀行的申請獲監管批覆。另據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佈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24年末,我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4295家,相較於2023年末的4490家減少了195家;分機構來看,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分別較上一年減少了44家、41家和98家。
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是近年來金融監管工作的重點之一。尤其是今年1月份,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再次明確將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作爲今年的重點任務。在這一重點任務背後,部分資產質量不佳、公司治理不完善的高風險城商行,一些規模較小、競爭力不足的農商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成爲監管重點關注的對象。
從監管工作措施和各地具體實踐來看,推動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主要分爲兩方面:一是千方百計“治已病”,二是多措並舉“防未病”。
治已病重點關注高風險的中小金融機構。比如,農村中小銀行改革主要採取的“分類施治”策略,其中,村鎮銀行以主發起行吸收合併爲主,農信社系統則通過組建省農商聯合銀行或省級農商銀行實現整合,達到壓降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的目標。策略類似“大魚吃小魚”或“以優補劣”,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互補共進,推動整體向更高水平發展。監管信息顯示,僅去年一年,就有上百家村鎮銀行被股份行、城商行等併購重組,成爲其分支機構。
防未病重在“防”,將防風險工作前置。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在近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透露,當前各地正在多渠道有序補充中小金融機構資本金。現實中,補充資本金能有效增強中小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由於中小銀行的不良率顯著高於行業平均值,不良資產增加會使風險加權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引起資本充足率下降,因此,中小銀行需要多渠道補充資本金,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增強風險抵禦能力。而從近年來多次出現的中小銀行股權流拍的尷尬境況中也不難看出,當前,中小銀行面臨着比大型商業銀行更嚴峻的資本金補充挑戰,需要創新思路,拓寬資本金補充渠道。
除了向外尋求補充資本金,在風險防控上,中小銀行也要練好內功。尤其是兼併重組後新設立的中小銀行須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同時對各個環節的風險開展動態監測和預警,推動整體實現減量提質。
與此相關的金融機構要從服務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角度,高度重視中小銀行風險化解工作。要清醒認識到,隨着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金融服務必然要經歷深刻變革,當前的銀行業結構調整是順應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在這一進程中,中小銀行的風險化解已成爲戰略選擇,要積極作爲,未雨綢繆,變被動爲主動,下好先手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陸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