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垂到膝蓋!75歲新疆大爺這病拖了20年,上海專家:一旦發現就要及時修補
75歲的新疆大爺遭遇“巨大疝”,下垂到膝蓋,大部分臟器脫出,形成“第二腹腔”。他同時還患有多種疾病,手術風險極高!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濤巧手解難題,在麻醉科、手術室、重症醫學科、心內科等團隊的協作下,成功完成修復手術。
20年“小包塊”變“大問題”
早在20多年前,老甫(化名)就發現雙側腹股溝區有一個雞蛋大小的包塊,活動後加重,躺臥時消失。當時他未予以重視,加之因居住地偏遠、未及時就醫,不料20多年來小包塊竟逐漸發展爲巨大腹股溝腫物,下垂達到膝關節。
巨大腹股溝腫物讓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腹股溝和陰囊部位出現了嚴重的腫脹,陰囊底部皮膚出現局部感染壞死,當地醫院診斷爲巨大腹股溝陰囊疝。這不僅影響了老甫的正常行走,還給他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讓他和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老人本身年紀大且患有多種原發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慢性支氣管炎伴肺氣腫、心率失常、高血壓”等嚴重影響心肺功能的疾病,這使得治療的複雜性和風險大大增加。當地的醫生面對如此巨大的腹股溝疝,加上多種不利因素疊加而不敢輕易處理,老甫輾轉多地就診均被婉拒。
得益於互聯網醫院的興起和醫學科普的廣泛傳播,他的孫女在網上了解到,上海仁濟醫院的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濤擁有豐富的處理疑難複雜疝病經驗。這一發現爲老人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解救“第二腹腔”難度重重
疝氣不是難題,但老甫的“疝氣”難度重重。據陳濤透露,“直徑超過10cm的巨大腹股溝陰囊疝是及其罕見的類型,在全球範圍內也只有極少數病例被報道。由於疝內容物脫出原腹腔,造成‘第二腹腔’,其處理對手術者的技術和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都是巨大挑戰。”
經仁濟專家組研判,解救老甫的“第二腹腔”存在四大難點:首先,疝囊巨大,下垂的疝囊下垂到膝關節水平,腹腔內大部分臟器脫出,基本無法回納入腹腔,強行回納會引起腹腔內高壓,嚴重時甚至引發腹腔室間隔綜合徵,引發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徵,病死率高達60%;其次,老人合併多種嚴重影響心肺功能的疾病,手術和麻醉的打擊可能進一步加重心肺功能障礙,這對術中麻醉管理和術後恢復治療要求極高;再次,巨大陰囊疝引起局部解剖結構紊亂,局部缺損大,局部粘連重,手術修補和對周圍重要臟器的保護難度增大;最後,溝通難題,患者來自新疆,習慣使用維族語言,不會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加重了醫患之間的直接溝通障礙。
訂製個性化手術方案
患者術前評估發現右側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有心臟介入治療指徵,是先進行疝氣修補還是先行冠脈支架置入?若先進行疝修補,由於手術複雜,加上心臟血管狹窄極有可能出現心梗等危及生命的風險。若先進行心臟支架置入,由於口服抗凝藥,患者至少需要6個月以後才能手術。陳濤與麻醉科田婕、黃貞玲團隊、心內科張清、金豔團隊進行多學科討論。考慮到患者巨大陰囊疝已經出現局部感染和壞死,加之患者千里就醫十分不便,各專家討論決定先行巨大陰囊疝修補,待術後穩定後再行冠脈支架置入。
手術前,陳濤團隊進行全面而細緻的準備工作,詳細詢問病史、瞭解患者既往的治療情況,同時根據老甫現有的其他病症進行綜合評估,認真規劃,反覆推演圍術期可能出現的情況,同時積極與病患及家屬溝通,交代手術風險和注意事項,並制定了詳細的個性化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
語言溝通上,老甫的孫女陪伴在爺爺身邊,充當起醫生與患者、漢語與維語的翻譯,幫助醫生了解爺爺的病情、感受和需求,同時也將醫生的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準確地傳達給爺爺。她的溝通,讓整個治療過程多了一份溫暖和信任。
陳濤選擇雙側疝修補切口進入腹腔後,爲解決臟器回納難題,切除部分腸管。在進行疝修補手術時,陳濤發現患者的局部缺損和解剖紊亂程度比預期還要複雜。憑藉紮實的解剖功底和嫺熟的技能,陳濤細緻、妥善地處理了雙側腹股溝缺損,術中無明顯出血和臟器損傷,最終順利完成手術。
術後,重症醫療團隊繼續對老甫進行密切的觀察和悉心的護理,預防感染、營養支持、調整身體的電解質平衡等。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老人逐漸開始康復。疝修補術後兩週,患者恢復較好,無明顯併發症,轉入心內科行冠脈造影術,術中發現患者右側冠狀動脈狹窄99%,張清團隊爲患者置入心臟支架後血管開通。
陳濤提醒,一旦發現腹股溝疝應該及時修補,不能因爲腫塊小或沒有不適而置之不理,否則可能帶來大麻煩。
新民晚報原創稿件
記者:左妍
編輯:李爭
編審: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