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鄭南榕 今有朕難容
四十年前尚處於動員戡亂戒嚴時期的臺灣,從事黨外運動的鄭南榕先生,認爲主張臺灣獨立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不願被逮捕的他最終選擇自焚身亡,享年僅四十一歲。後續效應促成了立法院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以確保障言論表達自由,二○一六年行政院也覈定鄭南榕逝世日爲「言論自由日」,以彰顯捍衛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沒想到全面民主化的臺灣,政黨也已輪替了數次,社會竟然變成只能講獨立,卻不容談統一的聲音。
近日陸配亞亞遭強制遣返,或區老師言論遭民衆檢舉事件,都是相同套路。政府用大砲打小鳥,卻找不到適合的法律條文,莫非欲藉殺雞儆猴的手段炮製寒蟬效應,讓朝小野大的執政更得心應手?
回憶五、六十年代的學生作文,不管寫什麼內容,結尾只要套上一句「反攻大陸,解救苦難同胞」,絕對是「政治正確」的佳作。「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曾經是政府生聚教訓的最高指導。只因國際現實不允許如落日黃花,自蔣經國上任後口號改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歷經李登輝主張「中華民國在臺灣」演化成「特殊國與國關係」,到如今賴總統昭示「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兩岸儼然是互不隸屬兩個國家,卻顯然違背了就職宣誓的憲法意旨。
當下的臺灣已成分裂的社會,一句順口溜「趕走核電送臺積電臺灣只剩大罷免」,真是悲哀又貼切,放眼國事蜩螗施政卻一籌莫展,市井小民連講個大白話都怕惹禍上身,算哪門子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