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高中班:夢想從這裡啓航
雲南希望工程再傳捷報:2025年全省7個“希望高中班”的350名“希望學子”順利參加高考,其中274人達到特控線,308人躋身本科線,高考成績創下“希望高中班”近年來新高。
高中階段教育不僅是連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紐帶,也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黃金時期,對於每一個青少年未來人生的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
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希望工程重要寄語精神,全面深化青基會系統服務能力建設,推進實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動,近年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及雲南、浙江、廣西等省級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希望夥伴計劃”框架下持續深化推進“希望高中班”項目,對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高中學生進行集中、持續的資助和幫扶,引導受助學生在班級集體中相互鼓勵、共同成長,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領,切實履行助學育人、爲黨育人的初心使命。
山區學子的升學圓夢
在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會澤縣東陸高中,“希望高中班”的喜報震動了縣城:全班50名學生中,物理類43人,歷史類7人,600分以上達到40人,佔總人數80%;其中,物理類600分以上35人,歷史類600分以上5人。特控線和本科上線均實現了100%,平均分620.63分。班主任望着學校光榮榜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不禁感慨:“3年前,這些孩子還在爲每月生活費發愁。”
雲南青基會“希望高中班”項目,正在爲這樣的蛻變搭建堅實橋樑。項目通過聯動捐贈方、團組織、教體局及學校等多方力量,對達到合作高中錄取分數線且家庭經濟相對困難的學生開展入戶家訪,精準識別品學兼優的擬受助學生,經過公示後納入“希望高中班”學習生活。爲了排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更好地接受高中教育,安安心心求學,從高一開始,雲南青基會每月爲每位學生髮放750元生活補助,這份溫暖的支持將一直陪伴至高中畢業。
“希望高中班”的熊傑涵同學是今年會澤縣高考物理單科狀元。在被問及其拼搏奮鬥的動力時,他的回答樸實而有力:“我們害怕辜負每一份善意。”
在2025屆“希望高中班”畢業典禮上,張庭銘同學感言:“是善意的引路人讓我們跨越山海,得以暢遊知識的海洋。”李豔麗同學也感慨:“持續整個高中階段的集中資助,讓我們能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和希望。”
“因爲家人重病,曾經的我膽怯害怕,家庭原因總是讓我揹負着壓力和憂慮,自卑懦弱。而如今的我陽光開朗、不懼困難。因爲在我身後,還有整個希望班,能夠讓我不負韶華、綻放青春。”楚雄一中希望高中班畢業生羅珅輝說。
“知識改變命運,愛心溫暖人生,責任成就未來”已然成爲希望班同學的共鳴。
2013年至今,雲南青基會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共募集資金4134.8萬元,成功在雲南省8個州(市)13個縣(區)開設了25個“希望高中班”,累計資助2559名高中生。其中1500名學生已經完成高中學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各地高校,爲自己的高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開啓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目前,250名同學已大學畢業,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着青春力量。
微光成炬的愛心循環
25年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28名初中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高中,卻因爲家境貧寒面臨輟學。在希望工程的幫助下,28名優秀學子不僅全部免費就讀蒼南縣獅山高級中學“希望班”,每月還獲得來自希望工程的生活補助。
2003年,“希望班”的同學們全部考上大學,如今他們成爲了教師、醫生、公務員、科研工作者……2022年3月,他們看到《習叔叔連續十二年資助我圓“讀書夢”》的報道後,28人一致決定以“希望班”的名義在浙江青基會設立“微光愛心基金”,接力希望工程。
微光成炬,凝聚大愛,這是取名的用意。在“微光愛心基金”設立一個月後,他們帶着文體用品,走進杭州市富陽區大源鎮育才學校。這是一所希望小學,也是富陽最早的專門接收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入學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當時有500多名學生。
活動現場,四年級學生小張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在學校禮堂,當其他孩子圍在一起熱烈參與活動時,她獨自沉默地站在角落。經溝通得知,小張一家從外地來到富陽,父母又輾轉去了其他城市打工,只留下她和爺爺奶奶在富陽生活。
“捐錢捐物還不夠,這些孩子更需要陪伴。”“希望班”畢業學子陳邦祥說。從那之後,他們在資助項目中專門增加了心理輔導和陪伴關懷的內容,讓溫暖真正觸達孩子的內心。
改變就在這樣的陪伴中發生。近年來,每隔兩週都有志願者走進小張家,陪她讀繪本、做遊戲,用耐心陪伴驅散她內心的孤獨。慢慢地,曾經沉默的小姑娘臉上有了越來越多的笑容,學習成績也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微光愛心基金”籌集資金約27萬元,不僅結對資助蒼南縣山區學校,還組織留守兒童觀看電影《哪吒》、帶他們零距離體驗“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的機器人……這些充滿溫情的公益項目,像點點星光灑向杭州、溫州、四川瀘定等地,照亮了更多孩子的成長路。
“希望班”的同學們繼續傳遞着希望工程的溫暖火種,架起了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樑。那些曾經身處困境的孩子,正如當年的他們一樣迎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以善意回應善意,用愛心激盪愛心,讓這份溫暖的能量如漣漪般層層盪漾開來,穿透困頓與迷茫——這便是“希望班”所承載的希望,是讓愛與希望在時光裡生生不息的力量。
五育並舉的全面育人體系
每個不同的時間節點,雲南各地的“希望高中班”都會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育人活動:新學期的“奮進新徵程·永遠跟黨走”視頻打卡傳遞青春志向,五四主題研學追溯紅色記憶,“開學第一課”播撒成長種子,公益徒步磨鍊堅韌品格,畢業歡送會承載殷切期盼。成長之路上始終有溫暖陪伴。
2024年暑假,會澤縣“希望高中班”的受助學生踏上了爲期五天的昆明、麗江研學之旅。他們在紅色課堂裡重溫紅軍長征過麗江的英雄故事,在生態展館中探尋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更在科技與自然的交融中,真切觸摸到時代發展的強勁脈搏。
走進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2023級希望班的陳淼同學眼神明亮:“百年征程波瀾壯闊,長征精神代代相傳。當年紅軍長征途經麗江,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戰略轉移的偉大壯舉。我們曾被生活絆住腳步,是希望工程一直陪伴在身邊。我們要帶着這份陪伴的力量,做一個眼裡有光的人,滿懷初心向前進,奮楫萬里奔光明,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在綠色工廠參觀活動中,2023級希望班的耿飛同學說:“高科技、高質量、高技能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這次活動在我心中播撒下了科技和綠色的種子。”
“我們資助的不只是學生,更是培育未來守護紅土高原的種子。”資助“希望高中班”的貝泰妮集團負責人看着學生設計的瀕危物種保護方案表示。
“希望高中班”是“希望夥伴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通過集中、持續的資助和陪伴,項目內涵不斷豐富,運行機制逐步優化,在傳統的學生資助的基礎上,項目更注重通過長期跟蹤培養,幫助同學們養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努力爲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