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上映票房井噴!黃渤賭對了,陳佩斯憑此打“翻身仗”

陳佩斯《戲臺》票房殺瘋了!資方撤資三次他賣房死磕,上映4天狂收4000萬,這次真把資本臉打腫了?

點映場擠在午夜檔,排片率低得可憐,結果觀衆帶着小馬紮進場,場場坐滿。豆瓣開分9.6,評論區全是“笑着哭”“這纔是喜劇”,連蔡明都發朋友圈:“佩斯哥,你把喜劇的魂找回來了。”

誰還記得,三十年前他是春晚舞臺的“小品教父”。和朱時茂在電話亭排隊認識,倆人爲賺“飯補”編了《吃麪條》,導演組擔心“春晚這麼笑行不行”,黃導拍板:“讓他們上!”這一上,中國纔有了“小品”這個詞。

1998年《王爺與郵差》後,他爲小品版權和央視對簿公堂。贏了官司,丟了舞臺。

這一告,他退出了春晚。

中年男人扛着“過氣”標籤,轉身扎進話劇圈。那時候話劇市場冷清,一場觀衆不如工作人員多。他把北京的房子賣了,湊錢排《托兒》,巡演100場,場場座無虛席,連過道都站滿人。有人說他傻:“流量明星隨便晃晃就賺錢,你圖啥?”他回:“圖觀衆看完能記住點啥,不是光笑一場。”

《戲臺》話劇演了十年,300多場,臺下老觀衆帶着孩子二刷。他動了拍電影的念頭,資方一聽“陳佩斯+黑白喜劇”,頭搖得像撥浪鼓:“沒流量,沒特效,誰看?”

三次撤資,他沒吭聲。

第三次賣房時,妻子紅着眼勸:“咱都六十多了,犯不着賭命。”他蹲在牆角抽菸:“這戲裡有老輩藝人的骨頭,不能埋了。”

電影拍到一半,他在片場看回放,突然蹲在地上哭。鏡頭裡的戲班班主,被亂世折騰得脫了形,卻死死抱着戲服不肯撒手。旁邊年輕演員說:“佩斯老師,您這是演自己呢?”

7月14號點映開啓,排片大多在凌晨12點後。有觀衆曬票根:“爲了看《戲臺》,凌晨三點打車回家,值!”四天後票房破4000萬,影院緊急加場,黃金時段座席秒空。

流量?在他這兒不好使。

現在的喜劇片,要麼靠網絡熱梗硬湊,要麼讓演員擠眉弄眼扮醜。陳佩斯偏不,他拍的是戲班在亂世裡的掙扎,笑點裡裹着心酸,淚點裡藏着風骨。就像他演了一輩子的“二子”,市井氣裡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朱時茂去探班,倆人在片場蹲地上吃盒飯,像三十年前在電影廠食堂一樣。朱時茂說:“你呀,還是那個認死理的倔脾氣。”他笑:“不認死理,哪來的《戲臺》?”

觀衆用票房投了票。有人說這是“喜劇的文藝復興”,也有人覺得“節奏太慢,不如短視頻好笑”。可你想想,當資本都在追三個月速成的流量爆款時,還有人花七年打磨一部電影,賭上全部身家去守着藝術的底線——這本身,就是最動人的故事。

陳佩斯說:“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他用一輩子證明,真正的演員,從來不需要流量加冕。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於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