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育溼地新生命(美麗中國)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日,天津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從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進58頭麋鹿,上演了一場“遷居”保護的生動實踐。近年來,隨着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七裡海溼地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更加適合麋鹿的繁衍生息,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也愈發豐富。

3月19日,58頭麋鹿從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遷居”位於天津市寧河區的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

很多人一大早就守在七裡海,等待它們的到來,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顧問於增會便是其中之一。

於增會介紹,這已經不是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第一次引入麋鹿。

“遷居”保護,增加麋鹿的遺傳多樣性

麋鹿起源於我國,俗稱“四不像”,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性好合羣,喜愛沼澤溼地生境,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爲食,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津興建水利工程時,在七裡海區域的俵口、淮澱、潘莊,以及毗鄰的大龍灣等地,挖掘出不少麋鹿角化石,經碳14測定,距今約數千年。也就是說,數千年前,七裡海區域就曾是麋鹿的棲息地。

2011年,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從北京引入10頭麋鹿,開啓了麋鹿種羣復興的序章。

10餘年來,七裡海溼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麋鹿數量不斷增長,從10頭繁衍到34頭。2024年3月,保護區從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引種了一雌一雄兩頭麋鹿,其中雌性麋鹿在保護區順利生下1頭小麋鹿。這頭小麋鹿在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茁壯成長,現在個頭已經快趕上父母了。

爲豐富種羣基因庫,保護生物多樣性,寧河區決定再次從大豐引進麋鹿羣,這就有了58頭麋鹿的此次“遷居”。

“‘遷居’也是一種保護方式。”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研究所所長解生彬介紹,把動物遷移到合適的棲息環境中繁衍生息,是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增加麋鹿的遺傳多樣性,激發其進化潛能,提高其抵禦環境變化的能力。

如今,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已有近百頭麋鹿,4月份還將有一批小麋鹿誕生。

從麋鹿到其他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愈發豐富

引進以後,管護團隊將承擔起麋鹿日常餵養以及疾病防控的職責,實時監測麋鹿的生活變化,確保它們的健康與安全。待適應期過後,這批麋鹿就會被放養到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內一處2.5萬畝的溼地內自由活動。

“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氣候溫暖潮溼,水面寬闊,窪澱廣佈,盛產蘆葦、香蒲和其他耐鹽植物,正適合麋鹿的繁衍生息。”於增會說。

回望10年前,這裡也曾因過度開發等原因導致水量減少,生態嚴重退化。2017年,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大力推動生態治理:拆除違建、減少人爲活動干擾,連通水系、恢復自然生態。4年後,溼地水域從2萬畝擴至3.5萬畝,水質提升,曾經在這裡消失十幾年的震旦鴉雀等珍稀鳥類再次出現。

如今,作爲全球主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樞紐,每年候鳥遷徙季,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會吸引五六十萬只候鳥停歇。一些候鳥會在這裡休息、覓食,補充能量後繼續踏上漫長的遷徙之旅,還有一些會在這裡繁衍。

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韓克武說,目前保護區已記錄到鳥類25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6種。

隨着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生物多樣性愈發豐富。

“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豐富還體現在植物上。”於增會說,這裡有香蒲、水蔥等水生植物,還有野大豆、野綠豆、二色補血草等野生植物,它們爲衆多動物提供了棲息和繁殖場所。

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的治理成爲生態文明建設的活態樣本,2023年,生態環境部命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寧河區榮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2024年,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寧河區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的稱號,併入選“自然城市”平臺。

多方合作,定期觀察研判麋鹿種羣動向

此次引進到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的58頭麋鹿中,包含8頭公鹿、50頭母鹿,以青壯年麋鹿爲主,這個年齡階段的麋鹿適應新環境能力強。

自20世紀80年代麋鹿回到國內,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承擔着麋鹿種羣復壯的重要使命,其中就包括爲全國各地輸送麋鹿種羣。經過約40年的努力,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內現有麋鹿數量8000多頭,麋鹿外輸是“種羣復壯、遷地建羣、野化放歸”麋鹿保護“三步走”中的重要一環。

“此次和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合作也是爲麋鹿種羣找到適合的大規模遷徙地,建立麋鹿種羣溼地全域保護‘大機制’,讓野生種羣數量穩定增長。”解生彬介紹。從1995年到2025年初,大豐已向國內25個地區輸送了400多頭麋鹿。

爲了便於後續跟蹤觀察,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聯合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天津師範大學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研究團隊,挑選了其中5頭佩戴定位項圈,後續將對它們的生態學行爲包括所在環境進行深入研究,方便獸醫、專家等人員隨時監測麋鹿種羣的動向,包括麋鹿生產等情況。

同時,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會有專門的監測人員,利用無人機、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等設備定期在溼地內進行巡邏觀察,記錄麋鹿的健康狀況、行爲模式以及羣體動態等數據,並且會及時把這些信息反饋給專家團隊進行分析研判。

麋鹿是溼地生態系統的“工程師”,在溼地植被調控、地形重塑、土壤改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田秀靜說,引進麋鹿的目的,一是通過麋鹿這一“溼地旗艦物種”,讓溼地生態系統更加完整,發揮它們在生態鏈中的關鍵作用,促進植被自然演替;二是藉助麋鹿活動改善溼地土壤,更好激活溼地的自我修復能力;三是傳承七裡海“鹿水相依”的文化基因,爲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樣本。

暮色四合,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漸歸寂靜。新遷的麋鹿羣在淺灘上留下零星的蹄印,這些“新鹿民”在鹿島度過適應期後,將會進入放養狀態。

在七裡海溼地自然保護區這片土地上,生態環境更美、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的故事仍在續寫。(記者 武衛政 龔相娟)

《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4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