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觀星勝地!圓山天文臺曾擠滿賞月與追哈雷彗星人潮
十五日農曆七夕,臺北市立天文臺於天象館放映特別節目,以簡易的解釋讓市民瞭解牛郎、織女是否相會,吸引大批民衆排隊觀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3/08/15 龍啓文攝影)
浩瀚的宇宙總引起人們無盡的想像,如今人們想要觀星、瞭解天文,可以前往位於基河路上的科學教育館,不過在更早之前,人們則是前往「圓山天文館」,在那個阿姆斯壯踏上月球、人們追逐哈雷彗星的年代,圓山天文館成爲不少人前往的去處。
1920年代,受到日本知識界的影響,臺灣民間掀起一股天文研究熱潮,而到了1938年,臺灣日日新報社爲慶祝創社40週年,捐贈了一架價值4000圓的天文望遠鏡給臺北市役所,市役所將望遠鏡安置在1936年竣工的臺北公會堂南側頂樓,並建造了圓頂觀測臺,於1939年5月1日正式啓用,直到戰後,公會堂更名爲中山堂,天文臺也隨之改稱中山堂天文臺。
而隨着人類科技進步,探索範圍來到太空,原本的中山堂天文臺規模較小,以及周遭充滿光害,無法滿足觀測需求。1960年,臺北市政府決定在圓山興建新的天文臺,並於1963年竣工啓用。
臺北市圓山天文臺,開放口徑較大的望遠鏡讓民衆觀察火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8/01/20 龍啓文攝影)
臺北圓山天文臺以及國父紀念館前擠滿賞月人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8/09/16 徐燦雄攝影)
【推薦閱讀】 因哈雷彗星成爲南臺灣最繁榮的景點!回顧墾丁大街昔日盛況 圓山兒童育樂中心熄燈10年!回顧80歲樂園最後身影
1986年哈雷彗星的迴歸,在全球掀起一波觀星熱潮。這次天文盛事不僅促使民間天文社團蓬勃發展,也凸顯圓山天文臺空間不足的問題。1996年底,圓山天文臺正式移交,1997年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啓用。然而,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讓圓山天文臺受損成爲危樓,經評估後於2000年7月拆除。在拆除前,天文臺內的重要儀器設備都已遷移至新館,而原址僅留下一座水平式日晷。
如今的天文科學教育館擁有現代化的展示設備,包括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技術,讓參觀者能更直觀地體驗宇宙奧秘。而那架見證臺灣天文教育發展的4吋望遠鏡,至今仍安放在天文館的後門入口處,默默述說着這段跨越近一世紀的天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