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列冊肅竊 幹探埋伏抓窩裡雞

過去警方會將扒竊列冊追蹤,圖爲警方示範常見的扒竊手法。(本報資料照片)

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月前提醒來臺的日籍旅客加強自身財物防範,避免成爲扒手目標,引發警方高度重視,立刻強化防竊宣導、實施熱點防竊勤務、加強跨區域聯防查緝等策略。但退休刑警直言,現在警察都靠監視器辦案,傳統在熱點埋伏抓「窩裡雞」的功夫幾已失傳,很難當場人贓俱獲。

臺北市刑大早年設有「檢肅扒竊組」,可見警方當年對扒竊犯罪的重視。已退休的前警政署副署長劉柏良回憶,他1979年警大畢業後,就被分發到北市刑大檢扒組任分隊長,跟着組長與學長抓了3年的扒手,1988年出任檢扒組組長,深知「要在扒手下手那一剎那當場抓到,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劉柏良表示,早年警方會對扒手列冊輔導,再犯會被送管訓,當時刑大有2大本有扒竊前科者的照片,幹員必熟記,以利當場辨識,不能讓可疑目標從眼皮底下溜走。劉說,當年的組長有「刑警教父」之稱的譙長江,他會利用情報抓扒手,另名組長程玉良則是每天親自帶隊,到市場、車站抓現行犯。

早年的扒手堪稱盜亦有道,僅偷現金,會將皮夾丟入郵筒,市刑大每天都會收到郵局轉交的皮夾。信用卡等塑膠貨幣問世後,落網的扒手還曾向劉柏良抱怨,「不要抓那麼緊啦,再偷也沒幾年了!」令人哭笑不得。

另名退休刑事小隊長表示,扒手集團首腦及其徒子徒孫,代號分別爲「雞老闆」和「窩裡雞」,國內最早期的「雞老闆」以「梅校長」爲代表人物。而火車上的扒手則叫「跑大輪」,當年北市多名抓扒高手就是從鐵路警察局調來,他們那時沒有監視器畫面可循線抓人,只能分析竊嫌的習性,憑敏銳的觀察力及下苦功埋伏,跟扒手比速度及比戰術才能人贓俱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