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文字陷阱必須堵

近日,有關部門針對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與規範宣傳發布通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最引人關注的是有關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說明。其中提到,企業應當在車輛App、車載信息中顯示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安全提示和使用說明,避免駕駛員將組合駕駛輔助功能視爲自動駕駛使用。

在新能源智能車發展的滾滾洪流中,每一項技術更新,都曾一度讓市場興奮不已。車企藉機打出五花八門的宣傳牌,消費者會很容易感受到不同功能的迷惑性。

"天神之眼"、全程脫手零接管、一站式泊車、端到端模型……各種各樣的新詞層出不窮,而每一個都可能成爲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賣點。

智駕是其中最熱的賣點,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項。輔助駕駛發展如火如荼,其前景是經過逐步迭代,實現自動駕駛,避免交通事故。

現實情況卻是,在消費者並未完全弄懂L2/L3等層次差別以及當前行業普遍所能及的水平,企業口中的"智能駕駛",車輛行駛中的輔助駕駛功能,傳到消費者耳中經常就變成"自動駕駛"了。

智能駕駛不是模糊概念的萬金油話術,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區別,更不能在營銷的取向下,以安全爲代價。

新能源車在過去幾年突飛猛進地發展,除了帶來全新的駕駛體驗和運營模式之外,也在進行間接的消費者教育,大衆漸漸對所謂的新技術新概念祛魅,一路蹣跚地走向理性。

但在這過程中,消費者不可能"一學就會"。關於智能駕駛技術的教育,依舊不足。

車企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中,尤其是面對智能駕駛,仍然存在或主觀或客觀製造的鴻溝。一方面,智能駕駛技術不斷進步,企業需要當作賣點吸引消費者,但要謹防制造宣傳陷阱,誇大技術的進度和能力。

而另一方面,企業品宣和消費者實際接受的,確實存在信息差。數據算法合圍,大部分用戶由於缺乏專業的車輛知識,很難分辨"智駕"的真實邊界。

現階段,在沒有達到絕對的技術標準和安全測評的情況下,絕對安全必須要擺在第一位。

汽車行業技術進步對標準制定和安全測評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管理工作推進會,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

兩個月後,工信部提出,擬立項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

監管高壓之下,倒逼企業在智駕方面必須"保守"。目前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尚在配套中,市場上量產車型普遍搭載的是L2級輔助駕駛系統,離自動駕駛相去甚遠。

安全依然是消費者對汽車的最基本要求,即便智能化日行千里,但必須有一說一,謹防文字陷阱。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