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濱高架化利弊?專家看好安全提升 提醒「景觀衝擊、噪音震動」
今中午行政院長卓榮泰出席臺61線西濱新北市至苗栗縣路段平交路口改善工程新北段動土典禮。記者葉信菉/攝影
臺61線西濱公路高架化議題持續延燒,外界長期把西濱稱爲「窮人的高速公路」,面對中央推動新北至苗栗段23處平交路口立體化,專家認爲「效率、安全確實會大幅改善」,但同時提醒「景觀衝擊、噪音震動」等外部成本不可輕忽。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表示,高架化能有效避免平面穿越衝突,改善瓶頸、提升行車安全。不過,高架橋體一定會造成環境變化,沿線住戶、商家都可能面臨噪音與震動問題,也會影響部分路段的景觀品質。他強調,這些影響不能事後再處理,而應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就評估清楚,「把外部成本算進來,再與效益比較,若仍是正效益,那就是合理的推動方式」。
鄭永祥指出,新北市規畫利用高架釋出的橋下空間串聯斷鏈的自行車道,是「正面且值得鼓勵」的方向。既然高架化勢不可免,就應該將周邊空間再利用做到最好,若能改善自行車動線、提高安全,甚至帶動北海岸旅遊廊帶發展,「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加乘效益」。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張勝雄則坦言,高架化的最大優點是「效率」,不用停紅綠燈、沒有平面交叉衝突,通行速度的確會明顯提升,「本質上就像一條新的快速道路」。但他提醒,高架的缺點同樣明顯,包括景觀衝擊、施工成本高、施工期間的交通影響,以及部分地區因高度限制導致車種受限。他說,是否推動,最終還是「願不願意承擔壞處、換取效率」的選擇。
針對外界關注「橋下自行車道」是否會成爲亮點,張勝雄態度較保守。他指出,這類利用往往屬於附帶效果,實際使用率仍需完工後檢驗,「像鐵路立體化後的橋下停車場,有些地方很夯、有些卻乏人問津」。他認爲,自行車道是否帶來加分,端看設計是否友善、使用動線是否合理,不能只靠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