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中的基因像一本超長的“電影劇本”!揭秘“放映專家”RFX5,破解基因“膠捲”打開新機制

近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教授許可、尹貽蒙,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一小,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春來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簡稱 NAR)發表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從結構層面,揭示了先鋒轉錄因子RFX5如何結合核小體並調控其狀態,破解了這一“基因放映專家”打開基因“膠捲”的分子機制。

這一發現,爲理解基因表達調控機制提供了關鍵視角,也爲類風溼性關節炎、肝細胞性肝癌、胃腺癌、結直腸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等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奠定基礎。

據上海四院許可教授介紹,

細胞中的基因像一本超長的“電影劇本”,而DNA就像電影裡的膠捲,承載着所有劇情內容。但這條膠捲並不是攤開在桌面上的,而是被緊緊卷在組蛋白組成的“卷軸”上,形成稱爲核小體的結構,從而使膠捲處於一個牢固的狀態。這也會讓大部分劇情平時無法播放,起到保護內容並防止隨意改動的作用。

但是當需要播放電影的時候,需要把膠捲打開。這時有一類擁有特殊鑰匙的“放映專家”,科學家稱爲先鋒轉錄因子,能夠先把卷在卷軸上的膠捲拉出來,爲後續的“助手團隊”(其他因子)創造機會,讓它們進入,開始播放或者調整劇情,從而決定細胞未來的命運。

在這些“放映專家”中,RFX5是其中之一,它參與調控免疫系統中非常關鍵的基因開關。如果它壞了,人會得一種叫“裸淋巴細胞綜合徵”的嚴重疾病。以前,科學家知道RFX5能拉出膠捲,但它具體怎麼做到,一直沒有被看到。

該研究團隊藉助冷凍電鏡技術,在國際上首次捕捉到RFX5與核小體的結合畫面。結果顯示,RFX5的延長DNA結合域(eDBD)能精準結合核小體的SHL +2關鍵位置:一方面牢牢抓住DNA“膠捲”,另一方面通過Glu102位點像“小鉤子”般勾住組蛋白“支架”,促使部分DNA扭轉並帶動外層“膠捲”從核小體脫出。這種與組蛋白直接接觸的方式,被證實是RFX5發揮作用的關鍵,且可能爲先鋒轉錄因子的共有機制。

爲驗證這一發現,這個團隊通過“分子剪刀”(MNase酶切)實驗和“分子距離探測”(FRET)實驗證實:RFX5結合後,核小體上的DNA更易被酶切、末端距離顯著增大,直接證明其能將“膠捲”拉出,使基因信息處於可讀取狀態。

進一步研究發現,RFX5可在覈小體不同位置結合,如同經驗豐富的“放映專家”靈活操作;尤其在SHL +2位置時,拉出的DNA能爲其他轉錄因子提供進入通道,助力更多基因“劇情”順利表達。

該研究明確了RFX5的三大核心作用:精準結合核小體特定位置並穩固“開鎖”、將DNA“膠捲”拉出以開放基因信息、爲後續轉錄因子創造作用通道。

據悉,許可、尹貽蒙、張一小、陳春來爲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同濟大學薛皖強、田英,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韓瑤瑤,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君正爲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