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小夥保羅將校訓實事求是當成座右銘
保羅到盧溝橋研學時,和石獅子合影 2024年春天,保羅(左)帶父母在北京遊覽 保羅(左前一)創立的Gelatina舉辦西語角活動 2024年8月,保羅(左五)受邀參加HICOOL 2024全球創業者峰會
西班牙小夥保羅(PabloSabio)曾輾轉西班牙和德國求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一部中國紀錄片吸引,決定來到中國。入讀中國人民大學後,他開啓了一段獨特的求學之旅。
作爲一個西班牙人,他被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深深吸引,同時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充滿嚮往;他還熱衷於研究“辯證唯物論”,並將“實事求是”寫進了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
在北京的日子,保羅還創辦了一個西班牙語交流小組,邀請在北京生活工作的、講西班牙語的國際朋友與中國青年一起交流。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爲“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建設貢獻青春活力。
求學之路
被“一帶一路”紀錄片吸引
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產生興趣
保羅出生於西班牙馬德里南部的雷加內斯。大學時期,他曾在西班牙和德國求學。
保羅對於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始於2021年看到的一部聚焦“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紀錄片。該部紀錄片展示了中國驚人的發展變遷以及“一帶一路”如何推動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合作與共贏,這些內容都深深吸引着保羅,讓他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興趣。
然而,最令保羅感興趣的還是中國哲學。“中國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傳統文化中,中國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國家,擁有獨特的現代哲學。”在保羅看來,中國哲學最閃光的地方在於它“不被理論和意識形態所束縛”,注重解決現實問題。
採訪中,保羅提到13歲時,他的中學老師曾送給他一本《孫子兵法》,那是他第一次領略到中國古代哲學的獨特魅力。長大後,當他看到“一帶一路”紀錄片中提到中國積極邀請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學生來華學習時,他意識到,只有深入瞭解中國的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在國際關係和全球發展中的新思路。
於是,保羅決定遠赴中國留學,親眼看一看古老文明與現代化發展交織碰撞出的火花。彼時,他申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幾所高校,最終選擇了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的碩士學位。
保羅至今記得,第一次走進人民大學時,在學校東門門口的大石上看到的人大校訓“實事求是”,這也在他日後的求學過程中成了他的座右銘。
心之所向
留心日常生活點滴
尋找中國哲學智慧源泉
保羅來中國留學,研究的課題是“國際關係”,但他最初感興趣的是中國的人際關係。因爲他發覺,中國人的日常行爲中也蘊藏着許多深刻的中國哲學智慧。
保羅發現,“中國人非常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在社交場合,即使面對不太喜歡的事情,他們也會以禮貌的方式表達意見。”
比如,保羅提到他的一位中國朋友,此前曾遇到一個薪資不高的工作機會,“她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以非常溫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的想法。”這讓保羅聯想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避免極端,尋求和諧與平衡。
作爲一名熱衷研究中國哲學的外國研習者,保羅早就對中國的孔孟之道瞭然於心,也知曉“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所以他特別喜歡和身邊的中國朋友聊天,並在日常生活中深入觀察他們。
“我有一位中國朋友最近正因她家庭的一些問題而困擾。她的母親提出希望她能回老家,而她則希望母親搬來北京,自己在盡孝的同時,也能讓母親享受北京更好的醫療條件。”雖然只是朋友間閒聊兩代人的選擇分歧,但保羅也從中發現了中國哲學的影子:在中國,家庭責任被看得很重,而在西方文化中,則不太一樣。
“在西方,年輕人通常追求獨立和個人自由,而在中國,家庭責任常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這也讓我重新思考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保羅還總結說:“中國的哲學智慧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從待人接物的禮貌到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感,這些也都影響着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關係時,保羅說:“從短期來看,個人主義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好處,但從長期看,如果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整個社會可能就無法正常運作了。”
尋找中國哲學智慧的源泉,也是保羅的心之所向。在成爲國際關係專業的研究生後,他又重讀過《孫子兵法》,並將其與19世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相比較,他更是被《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所折服。
“我相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未來將更加緊密與深入。隨着全球化的推進,文化互動將成爲各國建立更好關係的關鍵。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哲學與歷史等方面,能夠爲世界提供獨特的視角與智慧。”
貢獻力量
從文化交流到在京創業
助力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作爲一個外國人,保羅有時也難免感到疏離,所以他覺得:“如果能讓不同國家的人互動起來,會非常有趣!”這也讓他萌生了通過語言與文化交流促進跨國界理解的想法,他希望能爲外國人和中國人創造更多聯繫與互動的機會。
其實,他的這一想法源於2023年在北京辦的一場生日會。當時,他邀請了來自多個國家的朋友參加聚會,而聚會的形式讓參與者們都感到新奇,大家不禁好奇保羅是如何在中國結交到如此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
受那次生日會的啓發,保羅後來決定將這種形式發展爲一種定期的交流,併成立了一個文化交流組織——Gelatina,專注於爲西班牙語國家的留學生搭建與中國人互動的平臺。
在這個追求線上效率的時代,保羅卻格外重視線下的見面。“線下交流更能建立深厚的跨文化互動,參與者不僅能學習語言和文化,還能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後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因爲只有通過真實互動,才能建立跨文化的理解與信任。”他說。
爲了推廣活動,保羅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發佈消息,所有的宣傳材料也都由他親自設計。他的微信公衆號吸引了一批熱愛西班牙文化的“鐵粉”。有網友留言表示:“能夠在北京參與這麼有國際氛圍的活動,真的太國際化了!”
目前,Gelatina已經吸引了21個西班牙語國家中的15個國家的參與者,其中包括在京的西班牙、阿根廷、智利等國家的朋友,以及來自厄瓜多爾、秘魯和尼加拉瓜的留學生。
據瞭解,通過社交媒體宣傳,相關活動的參與人數還在逐年增長。就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保羅的手機還彈出一條信息:一位北京大學西班牙語專業的資深教師關注了Gelatina的公衆號。
2024年8月,保羅還受邀參加了HICOOL2024全球創業者峰會,並在主辦方的安排下,在其中一個環節“北京國際人才市集”,作爲嘉賓分享了Gelatina的故事。
談到自己的創業能和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建設“同頻”,保羅表示:“這種文化交流活動對外國留學生特別重要。許多留學生初到中國時,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容易感到孤獨與迷茫。而通過這些活動,他們更容易融入集體,建立與中國學生的友誼,這不僅能幫外國學生了解中國,也讓中國學生接觸並瞭解外國文化。”
保羅覺得,跨文化交流不僅能促進個人友誼,還能爲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貢獻力量。“未來,我希望Gelatina能夠擴展到更多二線城市,舉辦更多跨文化講座和分享活動,幫助更多外國留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同時,我也會繼續推廣中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保羅深感北京作爲國際交往中心,潛力巨大。而中國文化在全球範圍內日益產生的深遠影響,也是他選擇在北京深造並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籤體驗
說走就走不虛此行
父母首次中國之旅有驚喜
北京作爲國際交往中心,展現出無限的活力與機遇,這讓保羅對未來充滿信心。他時常向遠在西班牙的父母分享自己在中國的生活經歷和感悟,也希望父母能有機會來北京親身感受一下。
2023年12月起,中國陸續推出一系列簽證優化政策,包括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普通護照持有人實施免簽入境。
2024年4月,爲了給兒子慶祝生日,保羅的父母從西班牙出發,開啓了一段“說走就走”的中國之旅。
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中國,保羅精心安排了一系列遊覽計劃,他帶父母在北京參觀了故宮、長城、頤和園等名勝古蹟,父母對這些景點的宏偉與深厚的歷史底蘊感嘆不已。此外,他們還坐高鐵前往了天津,親身體驗了一下“京津冀一體化”的便利。
而在北京的一件小事讓保羅一家印象尤爲深刻。在天安門廣場,他們遇到了一位例行檢查的中國警察,警察友好地請他們出示護照。在得知他們是西班牙人後,警察用流利的西班牙語與他們交談,最後還熱情地爲他們指了路。
這次意外的交流令保羅的父母深感驚喜與感動,同時也對北京的國際化程度和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大爲讚歎。
保羅表示,通過這次旅行,父母不僅加深了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還更加支持他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這段奇妙的經歷也讓他深刻意識到語言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024年11月,中國外交部宣佈進一步擴大免籤政策的適用範圍,將免籤國家增加至38個,同時優化相關政策,新增交流訪問等免簽入境事由,並將免籤停留期限延長至30天。
對此,保羅十分感慨:“如今免籤政策已放寬至30天。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講西班牙語的朋友來到中國,感受北京的魅力,體會中國的風采。”
在保羅看來,跨文化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能夠拓寬視野,還能幫助人們在全球化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本版文/本報記者張知依實習生熊珂萱
統籌/林豔張彬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