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中接受法媒專訪 強調我捍衛民主強化自我戰略決心

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日前接受法國「挑戰週刊」(Challenges)專訪,並以「川普、北京與歐洲:臺灣如何調整外交策略」爲題刊出專訪。吳志中說明,臺灣雖與多數國家沒有正式邦交,但積極與各國拓展務實關係,廣結善緣,建立「官式運作」(working official)模式。務實的夥伴關係不一定涉及外交承認,而是基於創新、貿易、技術合作與民主價值等共同利益。

展望臺美關係,吳志中表示,美國是臺灣在國際社會的主要支持者,其對臺軍售、高層交流及經貿合作等都會延續進行。美國將臺灣納入更廣泛的策略架構,確保印太地區不受中國野心的威脅。臺灣並參與臺美供應鏈相關議題的討論,尤其是半導體領域。

吳志中強調,臺灣期盼美國在印太地區保持領導地位,以防颱海緊張局勢再升級。美國總統川普希望盟友提高國防預算,而臺灣已付諸實行。臺灣與烏克蘭或以色列不同,臺灣向美國採購武器,卻不依賴直接的經費援助。即使臺灣國防預算遭立法院凍結,臺灣人民強烈捍衛民主制度的決心也不會改變,政府將繼續爭取國人及國會支持,並強化應對中國武力威脅的防衛能力。

針對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吳志中表示,我國嚴肅面對中國的多元威脅戰略,包括軍事、外交、經濟與媒體等面向,也正爲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好準備,尤其聚焦於提升威懾與韌性。吳次長強調,中國入侵臺灣的代價極爲高昂,臺海衝突將影響全球,包括經濟在內。

面對北京的威脅,吳志中說明我國因應之道,是運用使中國認爲侵臺時機「不是今天」的政策(Not Today Policy);其三大支柱爲加強國防、強化盟友合作及確保國際支持。臺灣的軍事開支在過去8年內增加80%,同時延長服役年限至1年,這些都顯示臺灣承擔自我防衛責任的決心。民主國家加強對臺灣的支持也至關重要,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已例行派遣軍艦穿越臺灣海峽以表達支持,理念相近國家也加強支持臺灣實質參與國際組織。

展望臺歐盟關係,吳志中強調,歐盟已意識到經濟依賴中國所造成的風險,因此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並更明顯地支持臺灣。儘管面臨中國壓力,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仍公開加強與臺灣的關係。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戰略資產,臺灣生產全球60%以上的半導體產品,以及近90%最先進晶片;當歐洲正尋求確保其半導體供應鏈,臺灣也準備在歐洲加大投資,並與德國、捷克、立陶宛、法國對話,將臺灣的技術融入歐洲生態系統,也同時強化臺歐的共同安全。臺法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及能源轉型等領域,正積極強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