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證齊發”助力第一絲廠蝶變煥新

□蘇報記者 胡毓菁 蘇報通訊員 許樂

近日,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下屬的蘇州市第一絲廠有限公司同時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等五個證件。這不僅是姑蘇區首個“多證齊發”的舊改項目,也標誌着這個電視劇《小巷人家》中“棉紡廠”的取景拍攝地將正式迎來全面改造,即將蛻變爲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創意園,爲古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文化產業新亮點。

專班定製服務,護航改造項目“五證齊發”

第一絲廠改造提升項目位於南門路94號,項目用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作爲全市首批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項目,不同於其他淨地開發項目,該項目涉及保護改造、改擴建、新建不同類型,改造後商業、辦公、文化展陳多元混合。

針對老舊廠房改造項目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姑蘇區數據局第一時間成立專班,積極與建設單位對接,通過項目審批專班對項目整體報建環節的梳理,量身定製“取證計劃表”,幫助企業更好地掌握報審取證全流程,指導主輔線審批事項並聯申報,實現區數據局、區住建委、資規姑蘇分局、市圖審中心等多部門協同審批、多證齊發,幫助項目儘早開工、儘早落地、儘早運營。

優化審批模式,助力舊改項目“跑步進場”

“這個項目首先涉及土地性質轉變,需要先辦理土地變性手續、補繳土地出讓金,再按順序辦理其他一系列建設手續,涉及保護修繕、外立面改造、拆除新建的各個樓幢建設手續又不盡相同,前期流程預估最起碼五個月,目前這個速度已經超出預期。”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的李經理說。據悉,此次,依託跨部門協同聯動,姑蘇區按照“容缺預審+接力審批”模式壓縮審批時限,住建、數據、資規等多部門共同探索改造類項目的高效審批路徑,實現程序合規、流程優化,也爲後續越來越多的舊改類項目提供參考案例,助力城市舊改項目“跑步進場”。

老舊廠房是城市低效空間盤活的重要對象,也是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載體。據悉,本次改造將以未來絲綢文化的延續和傳承爲核心,在文化演藝中心、時尚秀場、工業遺存展陳和絲綢產業歷史體驗動線規劃中均融入了絲綢文化元素,吸引文化科技企業、創業型商業和時尚潮流品牌入駐。未來,該產業園區內的業態規劃將包含商業、餐飲、展示、演藝、辦公、酒店、藝術人才公寓等,並將引進數字藝術產業鏈企業,形成創意到消費的完整生態,同時,與周邊社區共享資源,建立社區商業生態,爲蘇州城市建設和旅遊發展注入新動力,打造傳統文化當代化的樣板區。

強化政策賦能,推動存量建築“蝶變煥新”

在姑蘇區,像第一絲廠這樣的存量老廠房不在少數,它們見證了古城“退二進三”產業發展變遷,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產權與權益關係複雜等特點,在更新時也常常面臨用途轉變、工商註冊、消防審查、面積認定、配套建設等諸多程序和許可問題。如何合理保護歷史建築,合法轉變使用性質,合規審批落地,一直是存量建築活化利用中的堵點和難點問題。

“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近年來,姑蘇區積極開展古城保護更新,不斷“喚醒”閒置資源,向存量要空間要效益,將“使用是最好的保護”理念貫穿城市更新始終。全區先後出臺《關於促進存量建築盤活利用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益的指導意見》《蘇州市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操作路徑,建立資規、文旅、住建、數據局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打通從產業認定到規劃審批,再到經營許可的操作路徑,大力挖掘低效用地利用潛力,爲新質生產力導入、重點項目落地、城市提質轉型釋放更多空間,推動第一絲廠、蘇州閥門廠、蘇州刺繡總廠等存量建築更新蝶變、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