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千年無字碑「加蓋」 「無字勝有字」謎團仍待破解
▲乾陵武則天無字碑蓋上了一座亭子。(圖/翻攝微博)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一代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有着「巨碑沒有字」和「石像沒有頭」兩大謎團。其中,西元684年武則天下令立碑時,並未刻上文字,流傳至今,成爲千古奇聞。有遊客近日遊覽乾陵景區時發現,武則天無字碑上方建起一座亭子,對此,有輿論認爲,蓋上亭子可更好保護無字碑,但也有人認爲加蓋亭子沒必要,應要尊重歷史原貌。
▲武則天無字碑。(圖/ETtoday)
《現代快報》報導,陝西省咸陽市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透露,這個亭子並非隨意加蓋,而是出於對無字碑的全面保護考慮而專門修建的。
工作人員表示,在設計建造亭子的過程中也經過多方面的考量和權衡,「前幾年就開始推進這個事,今年年初才建成落地,因爲碑體本身很高,有7.53米(公尺,下同),大家從底下看上去亭子離碑很近,其實亭子距離碑頂還有2米左右。」
工作人員提到,受到歲月侵蝕及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無字碑面臨諸多潛在的損害風險,「對於部分網友的質疑會繼續關注,也會邀請相關專家過來評估。」
▲乾陵神道。(圖/ETtoday)
古語有云,「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對於創造盛世年代的帝王而言,碑文是死後永垂不朽的重要承載,但武則天的通碑卻是留下無字的空白,變成爲千古文史學者難以破解的謎團。
無字碑的由來現存3種較爲廣傳的說法,一是武則天一生功過難論,是非要交由後人評論;二是當時政局動盪,站在李唐角度 ,武則天開創武周王朝是篡權奪政的行爲,碑文才被擱置;三是功高德大無須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