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弘細心判讀切片 揪出細微病竈
吳育弘表示皮膚疾病種類太多,診斷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這也讓他更致力於鑽研病理研究。(吳育弘提供/鄭鬱蓁臺北傳真)
馬偕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吳育弘,專長是臨牀病理學,皮膚的病竈,小至異位性皮膚炎,大至黑色素瘤,與皮膚相關的疾病就超過4、5000種,甚至還有許多未知的新疾病,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搞錯或誤診,但透過他的「法眼」,都能一一揪出,即時正確診斷,讓病患獲得正確的治療。
執業超過34年的吳育弘,是「亞洲皮膚科病理學會」創辦人,曾至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皮膚科擔任病理科研究員。他說,實習接觸皮膚科時,發現自己色彩敏感度高,觀察顯微鏡看病理切片時,總能較他人更快看出結構差異,並指出是什麼疾病,因此決心投入皮膚科。
吳育弘表示,即使是經驗老道的皮膚科醫師,一看病竈就知是什麼病,但總會有5%~10%無法肉眼就看出,需要病理切片來斷定,因此常常會有其他病患轉至他的門診,由他協助判定。
多年前在臺東馬偕服務時,當時一名記者病患,因疹子反覆發作常破皮、結痂來求診,切片檢查認定是血管炎,以類固醇控制仍好不了,後來改去高雄醫學中心檢查診斷,認爲是結核菌引起,但連吃九個月藥仍好不了。直到他出國回臺後,臺東的醫師爲他做第三次切片,才發現是淋巴增生導致,最後因反覆發作變成淋巴癌過世。
「皮膚疾病種類太多,醫師的診斷對病人影響非常大」,吳育弘表示,這個案例讓他深深體悟,如果能早一步有更好的病理訓練或許就不會有遺憾,更讓他致力於鑽研病理研究。近年一名病患被外院醫師診斷爲紅斑性狼瘡,拿到重大傷病卡後接受類固醇治療都好不了,後因盲腸炎來到馬偕急診,住院期間因會診皮膚科,經由他切片判定,發現原來是漢生病,經正確服藥終於痊癒。
從小就喜歡古典樂的吳育弘,小學二年級就學習小提琴,念建中時參加絃樂社改拉中提琴,不僅曾任市民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亞洲醫師管弦樂團中提琴首席,還是世界醫師管弦樂團中提琴首席,他直言,專心練琴可幫助自己抒發壓力,工作再忙,仍維持每週至少練琴三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