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於程:打造抗震投資組合 風險分散觀念要進化
今年以來臺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百分之十二點三二,影響一般民衆與產業深遠,臺幣未來走向是升或貶,變數仍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幣升貶牽動民衆的資產變化,面對近來的升值走勢,中信銀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武於程表示,臺灣人偏好持有美元資產,因此在臺幣升值亦即美元貶值時,不少民衆很緊張該如何操作,他指出,個人投資應以長線思維來看待。
武於程分析,過去十幾年的境外投資是股市一枝獨秀,疫情前卅年,臺灣人投最多是美國的投等債,疫情之後很多年輕人進來投資美股,美元資產累積更多,迄今美元資產佔海外投資的四分之三以上。
投資拉長 匯率影響被稀釋
武於程指出,匯率對於債券投資的影響大於股票,因爲相對於股票波動,外匯波動相對較小,投資人不會因爲匯率波動而放棄對股票投資;至於債券,短期會有影響,但時間一拉長,例如,二○○○年投資至今年五月,美林投資級債券指數臺幣報酬率和美元報酬率相差很少。此外令他印象深刻之處在於二○○三年至二○一○年臺幣急升,從逼近卅五上方一度升破廿九。這八年期間投資投等債轉換臺幣報酬率仍有正百分之廿五點五,代表時間拉得越長,匯率影響佔比愈被稀釋。
此外,由於外匯避險成本不便宜,如果是長期的個人投資,沒有如企業的財報結算或收付幣別對應壓力,那回歸檢視資產的本質及趨勢是否良好即可。但他也強調,這種作法僅止於成熟國家資產的投資方向,倘若是新興國家,就不能這樣了,例如南非幣,其匯率波動已超過債市的波動。
回到資產配置,武於程強調,風險分散觀念要進化。以往資產配置就是股債搭配,股票是動力引擎,債券則像是股災時的救生圈。二○○○年以來這樣做的效果不錯,原因是疫情前股債相關性平均在負零點四,價格比較反向變化。但如今通膨率加上財政擔憂,債券避險效果下降。股債價格相關性近期上升到正零點四左右。所以過去是股市跌、債券漲,但現在則趨向股債同漲跌。債券雖然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資產,但在避險上的功能定位和以前會稍有不同。股六債四在疫情前效果很好,但現在可能要調整爲百分之六十、百分之卅、百分之十,多出來的百分之十則建議去作黃金、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礎建設等實質資產配置,另外像避險基金這類產品的風險分散效果也較好。
但武於程仍強調,美債吸引力仍很強,例如,美元投等債指數的存續期間約已降至六上下,代表利率上升百分之一,價格約下跌百分之六,若利率下降百分之一,價格約往上漲百分之六。如果加上目前收益率在百分之五上下,可以粗略估計持有一年下來,利率上下變動百分之一的報酬區間可能在負百分之一至正百分之十一之間,風險報酬比其實很有吸引力,只是和以前的避險定位相較,在資產配置上的定位更偏向固定收益的本質。
股票的部分,美股雖然仍然是核心,但也要注意美國之外的投資機會。上半年的景氣不錯,有搶單現象,但下半年提前出貨效應結束,加上關稅開始影響企業獲利,股市本益比又來到相對高點,接下來股市壓力會較大。趁着股市回到高檔的時候,剛好可以逢高做一些必要的調整。
歐元、日圓、澳幣 可留意
此外,武於程也分析,倘若關稅戰的結果不出意外,多數國家關稅稅率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之間,則投資人投資時,除了必備的美國,也不要忘了一併納入美國之外的成熟國家,例如歐洲及日本。
他也表示,歐元、日圓及澳幣在下半年,不論在關稅戰影響,或基本面角度,都是較好的選擇。如果只是持有外幣現金,也記得善用國銀的高息或優利方案。另外美元貨幣基金年化還有百分之四,這些都是短期可以善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