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名醫大咖共話醫療創新發展之道

醫者榮光,羣星閃耀。在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即將來臨之際,一場聚焦醫療創新的盛會於8月18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舉行。112項武漢首批覈心醫療技術成果的百餘位項目專家在熱烈的掌聲中步入會場,接受這座城市對“健康守護者”的崇高敬意。活動中,名醫大咖們圍繞醫療創新發展的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技術落地的關鍵路徑、科研與臨牀的深度融合,以及在科技浪潮中如何堅守醫者仁心。

■ 領航、先鋒、強基三梯隊

勾勒武漢醫療創新高地醫療技術全景圖

此次發佈的112項技術,並非簡單羅列,而是經過科學分層評審,系統勾勒出武漢醫療創新的全景圖,形成了層次分明、覆蓋全鏈條的創新梯隊。

“領航技術”瞄準國際前沿: 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梅恆教授的“難治復發血液病新型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致力於突破治療瓶頸,並通過標準化和成本控制惠及普通患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餘鋰鐳教授的“自主神經調控技術防治重大心血管疾病”,代表國內頂尖探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劉金平教授的“微創輔助循環技術”爲危重晚期心衰患者帶來新希望;武漢市中心醫院葉平的“電位指導的持續性房顫消融治療”突破心血管領域國際難題。

“先鋒技術”聚焦國內引領與突破: 武漢市第一醫院陳柳青教授的高仿生器官芯片技術爲精準醫療開啓微觀世界新大門;武漢兒童醫院卞紅強教授的兒童消化道“雜交手術”,以一站式微創破解嬰幼兒診療困局;武漢市第三醫院張偉教授團隊的“簡易超薄遊離皮瓣切取技術”,顯著減少燒傷患者手術創傷和經濟負擔。

“強基技術”着眼臨牀推廣與普惠民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吳明富教授的“複合缺陷型盆底器官脫垂精準診斷和重建技術”,強調精準定位和分層推廣計劃,加速基層應用;武漢市中醫醫院謝添教授將傳統“漢派骨傷診療技術”與現代夾板結合,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具備良好基層推廣潛力。

■ 創新如何落地 大咖熱議關鍵密碼

活動現場特設項目首席專家採訪通道,成爲名醫大咖分享創新智慧的窗口。如何讓高精尖技術真正惠及大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梅恆教授指出關鍵:推動“技術標準化”“聯合產業鏈降成本”以及“積極爭取醫保覆蓋”,多措並舉實現創新治療的“用得起、用得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吳明富教授表示,作爲頭部醫院既要“勇攀醫學高峰”填補國際空白,更要“發揮頭雁效應”,通過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帶動區域醫療水平整體躍升。

針對年輕醫師關心的臨牀與科研平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劉金平教授以自身經歷指出,“臨牀是科研的源頭活水”,鼓勵青年才俊從日常診療痛點出發尋找研究方向,實現臨牀與科研的“雙向奔赴”。

■ 科技浪潮下 醫者仁心是永恆座標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風起雲涌的時代,醫者的核心價值何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陳柳青教授觀點鮮明:AI是提升效率、優化精準度的“強助攻”工具,但絕非替代者。醫患溝通的溫情、複雜病情的綜合研判,永遠需要醫者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底蘊。醫務工作者應主動駕馭技術,守住“以患者爲中心”的初心與技術創新間的平衡點。

這份對“人”的關懷,在武漢兒童醫院卞紅強教授身上尤爲細膩。面對無法清晰表達病痛的幼兒,他和團隊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通過哭聲、肢體語言和精密檢查鎖定病竈,並設計充滿童趣的診療流程。

武漢市中醫醫院謝添教授展望武漢中醫藥的未來在於“守正創新”:在傳承“漢派骨傷”等特色技藝精髓的同時,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改良創新,並通過“強基技術”推廣,讓中醫藥更深入社區、服務百姓,守護健康並吸引年輕力量傳承國粹。

(文/李文 杜謹宇 林金國)

【編輯: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