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民營經濟“熱帶雨林式”生態算法: “軟環境”與“硬科技”雙驅
4月27日,武漢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現場,政府與企業家的“對話桌”擺成了一座“創新實驗室”——這裡既測試營商環境的溫度,更校準科技創新的精度。當“民營經濟政策20條”帶着“根企業”培育計劃破土而出時,武漢正用“制度創新+技術攻堅”的雙螺旋DNA,重構民營經濟生態鏈。
在這場沒有套路的座談會上,“卡脖子”清單與“解釦子”政策直接碰撞。從軟實力維度來看,出臺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創新提出人才評價“不問出身問企業”、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聯審快享”;從硬科技維度來看,實施市級“科技副總”計劃、支持民營企業融入“兩重”、“兩新”未來產業先導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協調等政策雙軌並行,這些都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讓政策陽光穿透創新土壤,催生更多“專精特新”企業。
歷史從不辜負改革者。從漢正街的“小商品基因”到光谷的“光子裂變”,武漢民營經濟正經歷着從“數量級增長”到“能級躍遷”的質變。截至2024年,全市民營主體突破233萬戶,其中102.5萬家民營企業貢獻了65%的發明專利——這既是“黃金政策20條”的灌溉成果,更是“九省通衢”之地用創新優勢兌換技術勝勢的生動證明。
此刻的武漢,每個政策代碼都寫着“熱帶雨林式”生態的算法,每項技術突破都在重構產業座標系。當營商環境的軟環境與科技創新的硬科技進入“超導狀態”,民營經濟的動能將以指數級裂變。
打造“根企業”引領民營經濟新生態
當前,民營企業已經成爲武漢市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全市近2萬家“四上”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84.3%;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90%;34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民營企業佔比79.3%。
備受市場關注的是,“民營經濟政策20條”首次提出要着力發展“根企業”理念,逐步提高全市民營經濟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並要求選好創新創業種苗支持創業者、好項目落地成爲“根企業”的源頭活水。
“民營經濟的活力直接決定了城市創新能力的上限,而‘根企業’正是這股力量中的‘尖兵’。‘根企業’是武漢在民營經濟領域提出的全新概念。”一名長期關注武漢產業發展的人士表示,“根企業”需具備三大核心特質:源頭創新能力、生態引領能力、長期成長性。
事實上,武漢選擇將“根企業”作爲民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與其當前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需求密切相關。武漢作爲全國工業重鎮,正面臨汽車製造等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同時需搶佔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未來賽道。“根企業”既能通過技術創新鞏固既有產業優勢,又能開闢新領域,成爲“轉型闖關的牛鼻子”。
“武漢的‘根企業’培育不是簡單貼標籤,而是通過‘政策土壤+創新養分’的系統工程,讓民企真正成長爲‘主幹企業’。”武漢普創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創數據”)總經理焦俊清分析稱,“普創數據作爲武漢首批‘根企業’培育對象,肩負着向下紮根在覈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向上生長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歷史使命,我們深刻理解‘根企業’不僅是產業鏈的關鍵支柱,更是城市經濟生態的創新根系。”
政策護航
培育民營經濟成長沃土
2023年,武漢菱電汽車電控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菱電電控”)智能化新能源電控產業園一期項目正式投產,實現了全天候無間斷的全自動化生產以及全流程的質量管控和追溯,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通過‘一事一議’專項機制,產業園建設工作直接被納入‘批前提速’重點工程名錄,創新實施‘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一位參與菱電電控智能化新能源產業園建設人士回憶稱,“在土地出讓等待期內,武漢市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同步完成了包括土地使用權證、環保批覆、項目備案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等在內的全套審批手續,實現了行政審批的‘並聯辦理’,同時,區內成立了項目服務專班,多次組織住建、規劃、質監局等部門開展聯合現場辦公,即時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這種“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的服務模式有效突破了傳統審批的時序限制,大幅提升了建設效率,項目整體建設週期較原計劃提前近6個月,爲企業搶佔市場先機贏得了寶貴時間。
人才是“根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在人才引進方面,武漢樹立“人才企業說了算”的理念,緊盯民營企業發展所需引進人才,營造“近悅遠來”的蓬勃人才生態,對民營企業研發人才薪酬達到“武漢英才”計劃標準的優先納入支持範圍。聚焦企業需求建設人才服務數字化平臺,落實人才服務“關鍵小事”,發揮市場化引才作用。對幫助民營企業引才成效突出的專業服務機構給予獎勵。
焦俊清介紹,通過政府專項人才計劃,公司成功引進智能製造、精密測控、工業物聯網領域人才,爲引進人才提供安家補貼並配套企業支持機制,通過分階段發放補貼與聘期內薪酬補助相結合的方式,構建長效人才激勵體系。
政策精準性的另一面,是對企業痛點的“靶向治療”。2019年,武漢普迪真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迪真空”)遷至武漢江夏區。五年來,在江夏區政府的“陪跑式”服務中,普迪真空實驗室真空裝備市場佔有率躋身全國前列,工業領域自主可控破局新生,企業實現了從20人團隊到營收1.6億元的跨越。
“區政府的精準施策成爲關鍵驅動力。通過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區政府及時捕捉到我們企業有第二板塊產能擴張的迫切需求,針對性提供快速審批等優惠政策,使新產線得以在2個月內完成落地,較常規流程縮短60%時間,直接助推企業第二板塊的業績在第三年達到8000萬元,佔年業績50%。”普迪真空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針對民企融資難題,武漢提出“股權投資做引導,債券融資做增信”的思路。政策允許種子直投、天使直投項目虧損率最高達100%,政府引導基金在天使基金中的出資比例最高可達50%,對擔保機構服務民營企業的代償風險容忍率提高至5%。
從“跟跑”到“領跑”,
硬科技鍛造高質量發展引擎
當政府從“管理者”轉型爲“服務者”,企業也從“跟隨者”逐漸成長爲“創新者”。
在武漢東西湖區,菱電電控的工程師們每一天都在爲數十款尚未上市的新能源車型進行嚴格的道路測試,而這一過程似乎正如同爲汽車的“大腦”進行深度鍛鍊。這家曾以傳統汽車電子起家的企業,在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時代,正以其獨特的技術軟實力在行業中獨樹一幟。2024年,菱電電控接連榮獲SGS頒發的ISO26262:2018功能安全ASILD流程認證證書、DNV頒發的ISO/SAE21434道路車輛網絡安全流程證書、上海先起頒發的ASPICE-CL2證書。這標誌着菱電電控在軟件開發管理及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質量管控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武漢光谷,另一場技術革命正在上演。由普迪真空主導的915MHz的高端MPCVD(微波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設備的技術攻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資料顯示,MPCVD是製備CVD金剛石的唯一技術,相關MPCVD設備和技術長期受到國外封鎖。“通過政府出臺的‘揭榜掛帥’項目,公司很快鏈接到武漢某高校的科研團隊,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了研發進度,將幫助我們能夠更早佔領前沿市場。”普迪真空前述負責人介紹稱。
這樣的場景在武漢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硬科技民營企業的全面崛起,正在重構武漢的產業版圖。而這種創新潮涌背後是武漢市政府對於民營企業不遺餘力的產業扶持。
2024年,武漢市通過“免申即享”的方式兌現“小進規”“小進限”、專精特新“小巨人”、高企認定、獨角獸企業獎勵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安排資金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安排資金落實工業技改和智能化改造等扶持政策。同年6月,武漢市設立武漢基金和江城基金兩隻政府產業基金。不斷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引導推動武漢基金江城基金,吸引更多天使基金、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爲武漢發展新質生產力長期蓄力。
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6%左右,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90%以上;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優勢產業營收增長10%以上;人工智能、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營收預計分別增長20%以上;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2028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8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4家;並獲批建設3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1個省級未來產業培育先導區,全年未來產業規模預計達到480億元。
民營企業既是城市經濟的澎湃引擎,更是技術創新的硬核脊樑。在武漢,政府以精準施策釋放創新動能,企業以技術攻堅重塑產業格局,共同繪就了新質生產力的壯闊圖景。從新能源汽車到硬科技突圍,從“揭榜掛帥”到基金賦能,武漢正以“服務者”與“創新者”的雙向奔赴,書寫產業升級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