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00後小夥“用熱血傳遞生的希望”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收到武漢市紅十字會發來的一封感謝信,感謝學校機電工程學院2024級研究生袁羣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成爲全國第20472例、湖北第732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這份善舉將接力啓程到鄂西某醫院,挽救一名陌生人的生命。
00後小夥袁羣是武漢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在讀碩士研究生。2020年本科入學時,他在前往食堂的路上看到停駐的獻血車,實現了多年來無償獻血的心願。在醫生與志願者的講解下,他隨即加入中華骨髓庫——彼時的他尚不完全瞭解入庫的意義,只模糊知曉若配型成功,便能以己之力挽救生命,這是何等崇高的使命。此後,這份初心漸漸沉澱在時光裡,卻從未褪色。
今年4月28日,正在教室上課的袁羣接到武漢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自己與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十萬分之一的匹配概率讓他既震驚於命運的奇妙聯結,又因對幹細胞捐獻知識的匱乏而心生顧慮——擔憂捐獻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幾乎沒有猶豫,他當場同意捐獻,並在等待高分辨率配型的日子裡,通過網絡研讀大量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的分享案例。那些真實的案例如同明燈,讓他愈發堅定了“用熱血傳遞生的希望”的信念。
袁羣體檢報告顯示尿酸偏高,爲了以最佳身體狀態完成捐獻,從體檢到捐獻的一個月左右時間裡,他開始調整作息、健康飲食,保持每週三至四次的運動,並通過科學嚴謹的健康狀態監管,讓身體逐步達到造血幹細胞捐獻標準。
5月26日,袁羣入住武漢市中心醫院南京路院區,前期需每天注射兩針動員劑以提升造血幹細胞水平。注射過程中,他出現腰痠腰脹、頭疼等不適反應,醫院開具止痛藥並建議疼痛難忍時服用。但他始終告訴自己:“若連這點疼痛都無法忍受,又何談勇氣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最終,他咬牙克服了動員劑帶來的不適,在7月1日建黨節當天迎來了幹細胞的捐獻時刻。
捐獻過程中,袁羣看着自己的血液流入機器,通過離心技術提取幹細胞,心中涌起強烈的自豪感。捐獻僅用4個多小時便順利完成,共提取276ml幹細胞。這份“生命種子”在第一時間被送往患者所在醫院,爲其送去重生的希望。
捐獻結束後,袁羣收到了工作人員帶來的一封受捐者本人手寫的感謝信,信中深情寫道:“您的出現,讓我有了新的希望……”袁羣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學校輔導員姚恩龍介紹,袁羣作爲一名學生黨員和班級團支書,大學期間,曾參加十餘次志願活動,所在團支部獲得“校優秀團支部”。個人多次榮獲“校三好研究生”“校優秀共青團幹部”“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榮譽。
“作爲一名學生黨員,能在建黨節這個寶貴的日子裡完成捐獻,是一份幸運;能夠有機會去救助一條寶貴的生命,是自己的榮幸。”袁羣說,“我衷心祝福患者能夠早日康復,也希望我能夠將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影響帶動更多的人捐獻造血幹細胞,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姚恩龍 尚紫荊)
作者:程墨 姚恩龍 尚紫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