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疾控發佈致廣大市民倡議書

8月7日,武漢疾控發佈《致廣大市民預防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的倡議書》。

其中提到,若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症狀,請立即就醫,切記: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果小區或周邊出現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病例,請積極配合開展相關處置工作。

倡議書如下:

親愛的市民朋友們:

登革熱、基孔肯雅熱都是通過媒介伊蚊(武漢俗稱“麻蚊子”)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屬於蚊媒傳染病,當前正值夏季,是蚊蟲孳生活躍季節,我市與東南亞、非洲、美洲和珠三角等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疫情高發地區人員往來頻繁,由廣東佛山等地基孔肯雅熱、登革熱輸入我市,引起本地傳播的風險較高。爲了保障您和家人健康安全,特向全體市民發出如下倡議:

一、清除蚊蟲孳生地,從源頭阻斷傳播

1.清除積水:定期檢查您的家園和周圍環境,清除可能積水的容器,如廢棄輪胎、花盆托盤、垃圾桶等,水生植物需定期換水並清洗根部,避免他們成爲蚊蟲孳生的溫牀。

2.管理儲水設施:庭院內或室內的水桶、水缸、水槽等儲水容器嚴密加蓋並定期換水。

3.整潔環境衛生:及時疏通溝渠,填補建築凹陷,確保排水暢通,減少積水死角。

二、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蚊蟲叮咬

1.居家防護: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使用蚊帳,必要時使用蚊香、驅蚊液。

2.外出防護:出行時儘量穿着淺色長衣長褲,身體裸露部位塗含避蚊胺(DEET)的驅蚊劑,並及時按說明書補塗;蚊蟲頻繁出沒時間爲上午7—9點、下午5—7點,請儘量避免在此時段於樹蔭、草叢、水邊等地戶外陰暗潮溼處長時間逗留。

三、加強健康監測,及時就醫治療

如您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症狀,請立即就醫,切記: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果您的小區或周邊出現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病例,請積極配合開展相關處置工作。

四、全民參與,共建健康家園

積極參與社區的環境清潔活動,互相監督周邊衛生死角。

科學認知,不信謠、不傳謠,通過官方渠道獲得疾病防控知識。

專家詳解基孔肯雅熱防控攻略

據世衛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約550萬人面臨感染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傳染病,主要流行於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地區,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這兩種蚊子喜歡白天活動,吸血高峰分別爲早上6至8時和下午5至7時。據介紹,基孔肯雅病毒於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亞被發現,在當地方言中“基孔肯雅”意爲“彎腰駝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被迫蜷縮身體的姿態。專家表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後的臨牀表現主要爲發熱、皮疹、關節和肌肉疼痛,多數患者一週內會好轉,但30%—40%患者關節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爲何此次疫情規模擴大?有專家分析稱,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適宜的氣候條件。今夏氣溫上升、雨水增多,爲白紋伊蚊等的生存和繁殖創造了良好環境,擴大了蚊媒的種羣規模與分佈範圍,增加了人羣被叮咬的概率。二是人口流動頻繁。隨着國際交流和國內人員流動增加,病毒被輸入並擴散的風險升高。三是蚊媒防控難度大。

針對公衆最關注的傳播途徑問題,國家疾控專家在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示,基孔肯雅熱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引發人際傳播,也不會通過咳嗽、打噴嚏傳播,沒有“人傳人”跡象。

一位北京某三甲醫院疾控科專家8月4日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不會發生“人傳人”現象,但幾類人羣需特別警惕。一是新生兒。新生兒感染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如長期關節疼痛等,且因其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更易受到病毒侵害。二是老年人。老年人身體抵抗力較弱,感染後病情可能加重,病程延長,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相對較高。三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羣。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感染後併發症風險高,病情可能惡化。“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這個病相對而言症狀還比較輕,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風險相對來說不高。”

綜合自:武漢疾控、環球時報

責編:李丹

校對:蘇煥文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