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出臺20條舉措培育創新型民營“根企業”
針對民營企業創新難、融資難、引才難、准入難問題,武漢制定出臺了《武漢市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從創新、人才、融資、梯次培育、市場、環境六個方面提出了20條新舉措,優化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着力培育“鋪天蓋地”的創新型民營“根企業”。
所謂“根企業”是指具有源頭創新能力、生態引領能力和長期成長性的企業,是深深紮根於武漢,與城市發展高度契合、共生共榮,雙向奔赴的企業,是敢闖敢拼、向新而行,持續帶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企業。
武漢將從五個方面大力培育“根企業”。武漢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人才是根企業的關鍵,將充分發揮武漢科教人才資源優勢,推進各類創新平臺建設,盤活創新創業空間載體資源,因地制宜給予房租減免等各類優惠政策,完善就醫、出行、教育等配套舉措,讓人才在武漢安心紮根發展,打造高校實驗室、城市街區、產業賽道的創新閉環,並不定期發佈人才引進的需求清單,強化創新資源配置。
《若干措施》將從三個方面幫助民營企業引才聚才。提出人才評價“不問出身問企業”,對民營企業研發人才薪酬達到“武漢英才”計劃標準的,優先納入支持範圍。建設人才服務數字化平臺,落實人才服務“關鍵小事”。出臺青年人才創業政策,對博士後、博士、碩士分別給予3年、2年、1年房租免繳,對大學生給予租金7折優惠,對外地來漢畢業生提供最長15天免費住宿。
同時將持續加大產業政策供給,引導民營企業參與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聚生智能、低空經濟、化合物半導體、生物醫藥、工業軟件等新興領域,以及未來新材料、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持續提高民營經濟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引導民營企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要求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目前,武漢已經在未來產業領域建立了102個項目庫,在10大產業聯合實驗室建立了20個跟蹤的項目。
《若干措施》明確支持民營企業“擔綱”創新,逐年提升科技研發、工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專項資金支持民營企業的比例,逐步達到70%。實施市級“科技副總”計劃,每年服務200家以上中小民營企業。
將在耐心資本和大膽資本上下功夫。《若干措施》提出,今年,武漢將重點推進科技企業併購貸款國家首批試點和中小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兩項省級試點;通過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推動國資基金投早投小,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政府引導基金在天使基金、種子基金的出資比例最高達50%;探索設立股權激勵基金,將核心員工從“打工人”變成“創新合夥人”;支持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債券市場融資,在REITs和公司債上不斷探索。
培育是“根企業”的保障,武漢將出臺中小企業發展“種苗工程”,靶向支持幼苗層“陪跑”、青苗層“合夥”、壯苗層“出穗”,全面對標科創板的模式,培育未來10年武漢高質量發展的新型領軍企業。
針對民營企業反映強烈的政府項目和場景“難進入”“難首試”問題,《若干措施》提出,政府採購要加大對“四首”即(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輪次)等民營企業創新產品支持力度。推動數字化轉型、產業鏈融通、人工智能等領域應用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營造親清政商關係,推動涉企問題高效閉環化解。
2024年,武漢民營企業數量首次突破百萬家,達到102.5萬家,同比增長18.5%,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第四。全市近2萬家“四上”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84.3%;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90%;34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民營企業佔比79.3%;近幾年,武漢在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上市共26家,其中25家爲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