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缺乏信任的全球后果

在中美聚焦最近的採訪中,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心伯教授警告說,2019年以來,中美關係在政治、經濟和安全方面均出現惡化,雙方互信現在接近於零。他認爲,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裡,雙方應轉變思維方式,轉向合作。

Q1

周建成:吳心伯教授,感謝您邀請我來到復旦大學。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六年前的情況,也就是2019年。當時您認爲,由於經濟安全和政治層面存在的結構性爭端,中美關係陷入了一種結構性困境。如今這種困境是否必然加劇呢?

吳心伯: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們過去幾年確實看到這一趨勢。安全方面的摩擦有所增加,我們看到兩國在臺灣海峽或南海發生衝突的風險不斷上升。政治方面,過去幾年拜登一直在宣揚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因此我們看到,兩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差距不斷加深並擴大。所以我認爲,與2019年之前的30年相比,我們現在正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

Q2

周建成:我們知道,與特朗普第一屆政府時期相比,此次貿易戰涉及的國家和行業範圍更廣,關稅也更高。您認爲與六年前相比,中國從與特朗普總統的互動中吸取了哪些教訓?特朗普這次的做法有何不同?

吳心伯: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們過去幾年確實看到這一趨勢。安全方面的摩擦有所增加,我們看到兩國在臺灣海峽或南海發生衝突的風險不斷上升。政治方面,過去幾年拜登一直在宣揚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因此我們看到,兩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差距不斷加深並擴大。所以我認爲,與2019年之前的30年相比,我們現在正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說到關稅工具的效用,我認爲特朗普的態度與第一任期是一致的。他仍然堅信關稅是推動自己國內外政策議程的有力工具。因此,在第二任期裡,他在更廣泛的領域運用這一手段,不僅針對中國或者幾個國家,而是幾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國家。這是一方面。其次,有哪些區別?如果回顧他第一任期時的對華政策,會發現他採取的是漸進的、不斷加碼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加大對中國的關注。但這一次截然不同,短短10天內,對華關稅就從20%上升到現在的120%。這是對中國施加極大壓力,與第一任期相比,其策略截然不同。

Q3

周建成:我們此刻是在復旦美國研究中心進行對話。該中心成立於1985年,幾乎和中美雙邊關係一樣悠久。您擁有非常深刻的見解,始終認爲信任是雙方共同面臨的問題。那麼在不斷變化的雙邊關係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裡,互信是否仍有可挽救的餘地?

吳心伯:我認爲,目前中美之間的互信充其量爲零,甚至可以說是負值,這要歸咎於特朗普第一屆政府上臺後七八年裡發生的事情。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兩國、兩個社會之間的猜疑、不信任,甚至敵意日益增長。我認爲,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趨勢,不僅對我們兩國,而且對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因爲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也是兩個擁有核武庫的大國。因此,如果我們因爲日益增長的不信任、誤判甚至敵意而走向衝突,整個世界都會蒙受損失。

Q4

周建成:我們經常聽到像您這樣的學者談論戰略競爭。我想討教有關戰略耐心的問題。您認爲,什麼是戰略耐心?

吳心伯:戰略耐心如今幾乎成了奢侈品,因爲政客們越來越缺乏耐心。看看特朗普,他希望實現一個目標,時間週期可不是一年,而是一個月、一週,甚至24小時。我認爲,這將成爲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普遍現象,在相互交往時,戰略耐心成爲他們指望不上的奢侈品,特別是特朗普總統,他往往只用極短時間思考其政策和政治議程。

Q5

周建成:放眼整個世界,我們顯然正步入一個充滿轉型和不確定性的時期。爲了迎接這個即將到來的全新世界,我們需要在情感、學識和其他方面培養哪些品質?

吳心伯:這個問題問得好。我認爲這並非政策問題,而是關乎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現在,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我們不應該把思維侷限於國界,不應該從零和博弈角度來思考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受他國影響的世界中。而且,你無法想象一個國家,無論它多麼強大,只顧自己的繁榮安全,而不考慮其他因素。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真的需要超越國界進行思考,思考與其他國家建立雙贏的關係,這是應對諸多政策挑戰的關鍵。

來源 | 中美聚焦

排版 | 蒲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