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控制:你控制我、而我也要控制你

在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其他我們習以爲常,卻不知道隱含着控制的互動。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楊漢章(擁抱心理博愛館所長 諮商心理師)

職場中主管說:「你看小李昨天就加班完成了,你呢?」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說:「你都不回家看我,是不是已經不愛我們了?」情感關係中,伴侶說:「你昨天那麼晚纔回訊息,你知道我整晚都睡不着嗎?你到底有沒有把我放在心上?」、「我真的很不會跟人相處,如果沒有你,我一定什麼都做不好……」、「小芳的男朋友每天都會接她下班,還送花。你呢?」

這些例子會不會覺得很熟悉?這些例子來自CHATGPT提供關於心理控制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其他我們習以爲常,卻不知道隱含着控制的互動。例如:小孩不吃父母準備的菜,而吃其他朋友帶來的菜,就對小孩說「你不吃我的菜讓我很難過」(引自Choe et al., 2023)。一對夫妻一起走進捷運車廂,其中一方走向一個方向的座位,另一方就出聲制止對方要對方坐另一邊的位置。這些都反映出互動中存在着「控制」的成分。

-「控制」是人際互動行爲之一:聽我的話

Svoboda(2024)指出人際互動中有四種社會行爲,包括攻擊型行爲、操縱型行爲、被動型行爲以及自信型行爲。操縱型行爲的本質可以簡化爲這個信念:「只要你照我說的做,我纔會尊重你。」Svoboda(2024)指出操控者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或目標,而是透過特定的語言或非語言,讓對方可以被動配合自己。

- 透過情緒操控別人

Nepryakhin(2019)蒐集647位受訪民衆提供關於「什麼是操縱」的解釋進行分析,他們發現控制者可以分爲四類--1.專制者型:不加修飾地透過力量、權力要控制所有的事物。他們通常具有結構上的地位或權力,例如上司。2.受害者型:透過引起別人同情或展現脆弱、幼稚、無能,讓別人爲他採取行動,達到他的目的。3.檢察官型:透過批評、指責別人、讓別人感覺丟臉或罪惡感,企圖影響與控制別人。4.友好型:他們非常會溝通表達,獲得對方的信任,而讓別人願意滿足他們的需要。而最常見的控制者類型是友好型(32%)、其次檢察官(30%)、受害者型(26%),專制型則佔最少的比例(12%)。

而控制者最容易從以下面向去控制別人,罪惡感、憐憫、恐懼、性別與性(Gender and sexuality)、自尊、正義感、面子。具體來說,研究發現:

⠂友好型的控制者利用性別認同、自尊、正義感、面子影響別人

⠂檢察官型控制者利用罪惡感

⠂受害者型控制者訴諸同情、憐憫達到目的。

Briceag等人(2024)整理出研究上其他心理操控別人的手法,正增強(禮物、金錢、稱讚等)、懲罰、創造出創傷性的單次事件(尖叫、憤怒爆發等)、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扮演僕人、淡化自己行爲的傷害性(例如「只是開玩笑」)、假裝無辜、假裝困惑、反諷。

控制是雙面刃,沒有贏家的關係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失去自主決定的感覺。而長期被控制的人也容易出現身心問題和不適當的反應(Svoboda, 2024):

▶︎心理生理反應:憂鬱、焦慮。

▶︎不適當反應:直接攻擊、移轉攻擊、退化到較幼稚的表現、病態依附、自殺企圖等。

無論是哪一種策略,都只是反映出不真實存在的本質。Briceag等人(2024)指出控制者有典型的特質(引自Briceag et al., 2024):

⠂不真實、虛假、欺詐

⠂缺乏對生命真正意義的覺察

⠂封閉性、強烈的意圖性,以及渴望掌控局勢

⠂缺乏信任。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他人;把人劃分爲「被控制者」與「控制者」。

他們文章中有段寫得很貼近的段落:「操縱影響會使溝通複雜化,甚至導致衝突。當操縱成爲主要的互動方式時,它會滲入人格的價值—意義範疇,破壞溝通本身,並使人傾向於單方面理解他人,而不是追求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始終是溝通的目標與結果,這必然包含將他人視爲更高價值的態度。而操縱無法促進真正的愛與友誼,反而是走向疏離與孤獨的道路。」(引自Briceag et al., 2024)。

讓「控制」降階到「影響」

理情行爲學派創始者Ellis對人之所以有問題的見解是,人會不自覺的將「偏好」變成「應該、必須」。例如:從「我喜歡/想要拿到第一名」變成「我必須拿到第一名」,或是「我喜歡他以我爲主」變成「他必須以爲我主」。一旦「偏好」變成「應該、必須」就容易變成災難與痛苦來源。

相同的道理,反其道而行將「控制」維持在「我希望影響對方」,而不是「我一定要他聽我的話」或是「他一定要配合我」。影響是必然存在的。Briceag等人(2024)指出在「人際互動中,必然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影響。」。他們區分影響與控制的差別。

⠂控制:隱藏意圖的本質;渴望屈服別人的意志(獲得一方的利益);摧毀人格的效果(例如更沒有自我、不敢表達)

⠂影響:真誠開放地表達感受、情緒、意圖與動機;呈現出影響的正面意圖以及對對方的好處;更多成長髮展。

- 面對他人控制的關鍵

Svoboda(2024)指出具有高度的挫折耐受度以及較清晰的自我概念,有助於面對別人的控制。這與一般諮商的目標是互相呼應的,你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反應,甚至是自己的弱點,且對於情緒有較高的耐受程度,試問有誰可以輕易地在心理層面控制你?

他具體地列出所需要的能力,提供給一個自我成長的方向。

⠂建立積極的自我與他人態度。

⠂尋找內在靈性的平衡。

⠂以現實期望來評價自己與他人。

⠂控制情緒的表達。

⠂真誠表達經驗、態度、價值、意見與需求。

⠂辨識操縱性溝通形式。

⠂意識並承認他人的操縱行爲。

⠂在社會互動中應用自信技巧。

在日常互動中,我們或多或少都在操縱,也或多或少被他人操縱。控制往往披着關心、愛或責任的外衣,但其本質是對他人自主性的侵蝕。若關係只是建築在「誰聽誰的話」的角力上,終將導致疏離與孤獨。如許多專家學者所提醒,真正健康的人際並非來自控制,而是來自影響。真誠而開放地表達自己,並尊重他人保有選擇的自由。當我們學會放下控制,關係纔可能從操縱的拉鋸轉向相互理解與共同成長。

(本文經《擁抱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無所不在的控制:你控制我、而我也要控制你」,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