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擾”,上海率先全面應用“檢查碼”

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

直播帶貨中的違規風險被智能識別、電梯運行數據實時上傳監管平臺、AI攝像頭自動抓拍後廚不規範操作……在8月14日舉行的2025年上海市“政府開放月”主題活動上,長寧區、浦東新區展示了各自在優化涉企檢查、創新智慧監管、智能執法增效、優化轄區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成效,“一碼通查、一次查清”正爲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可知可感的服務品質提升。

在長寧區,非現場檢查平臺觀摩是全場活動的亮點。長寧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直播帶貨全流程智慧監管系統、“智慧電梯”管理平臺和“互聯網+明廚亮竈”智慧平臺。

2025年新上線的直播帶貨全流程智慧監管系統,運用生成式大語言模型技術,對直播間賬號進行實時監測;同時,還在5家企業設立“直播監測點”,承擔實時監測、風險預警、合規提示等任務,推動企業從“被動監管”轉向“主動合規”。

智慧電梯管理平臺爲全區1萬餘臺電梯裝上“智能大腦”。該平臺整合實時監測、維保監管和應急處置三大功能,24小時守護電梯安全。

“以前檢查要企業準備一堆資料,管理和維保人員全程陪同。現在平臺數據一目瞭然,大大減輕企業負擔。”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科副科長褚俊煒的介紹,道出了技術賦能的實效。

“互聯網+明廚亮竈”智慧平臺讓食品安全監管更透明。通過24小時視頻監控,監管部門可實現風險早發現、早處置。對企業而言,這種智慧監管形成了強大的“無形規範”。

桂滿隴公共事務經理金靜表示,“現在檢查少了,效果反而更好了!高峰期不用再安排專人陪同檢查,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運營中,安心多了。”

長寧區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倪佳慧表示,隨着市場主體激增和平臺經濟、直播帶貨等新業態的興起,交易場景分散、跨區域特徵明顯,非現場檢查擁有“兩少一多”(對企業干擾少、監管成本少、行政指導多)的優勢,能夠對企業實現全時段、全範圍、精準化監管。“未來,將大力拓展非現場檢查應用場景、深化跨部門聯合檢查,讓監管更高效、企業更安心。”

恰逢202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明確了“合理確定行政檢查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入企檢查頻次”。更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經濟發展要求的“非現場檢查”,成爲解決新興監管難題的有效辦法。

爲此,今年起,長寧區市場監管局以非現場檢查爲突破口,探索在不進入企業現場的前提下,實現對經營行爲的實時監控、監測與風險評估。在食品安全領域,依託“互聯網+明廚亮竈”智慧平臺,監管部門藉助24小時的視頻監控,不再頻繁上門檢查就能實現監管目的。

規範涉企檢查、減少不必要打擾,既是企業期盼,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

作爲常年舉辦國際國內大型演藝活動的地標場館,奔馳文化中心相關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每次大型活動,街道城管、安監都會聯合公安等部門共同保障市容和安全,工作人員常忙到深夜,這種‘護航式’服務讓我們特別安心。”

“我們2020年就率先試點分類分級監管。”浦東新區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新介紹,“對規範經營的低風險商戶,檢查頻次降至每半年一次;連續三年保持低風險的,享受一定週期的‘免檢’;對高風險對象,保持高於行業基準的檢查頻次。”

“一支隊伍、一次上門、多項覆蓋”的“綜合查一次”模式,更是企業減負的實招。該模式平均減少75%的檢查次數,讓企業徹底告別多頭迎檢、重複迎檢的煩惱。目前,浦東已建立包括機動車維修、建設工地、餐飲行業等16個綜合監管場景,覆蓋對象1.3萬餘戶。

此外,浦東新區綜合執法局還大力推廣“檢查碼”“普法碼”,實現對企業點對點的監管幫扶。家家樂超市總經理廖旭琴對此深有體會:“檢查時清楚知道問題在哪,還能得到具體指導。”這家社區超市曾受困於佔道經營、噪音擾民等,在執法人員幫助下均已得到解決。

楊新表示,未來,將持續推進涉企行政檢查,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以精準監管促有效市場,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和服務升級,讓監管既有力度、更有溫度,爲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供“浦東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