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背後有能人,無人機表演催生職業新需求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仕強

閱讀提示

今年總檯春晚重慶分會場2025臺無人機燈光秀表演驚豔亮相後,重慶的無人機表演熱度不斷攀升。《工人日報》記者走訪表演執行團隊和有關業內人士瞭解到,無人機表演新場景催生了職業新需求,也帶動培訓機構轉向培養更多具有智能化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從業者。

中歐班列、大辣椒、煙花、燈籠、湯圓、九宮格火鍋……隨着數千架無人機如繁星般升騰至半空,各種圖案不斷組合,重慶兩江四岸的夜景變得更加璀璨奪目,觀賞的市民遊客發出陣陣驚歎聲。今年春節期間,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山城上演。

自總檯春晚重慶分會場用2025臺無人機進行燈光秀表演驚豔亮相後,重慶的無人機表演熱度不斷攀升。記者走訪表演團隊和無人機行業瞭解到,無人機表演新場景催生了職業新需求,也帶動培訓機構轉向培養更多具有智能化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從業者。

華麗“機陣”點亮山城夜空

2月12日正值元宵佳節,天空雖然飄着細雨,晚上11時的重慶南濱路仍然聚集着大量市民遊客,他們興致盎然地觀看春節最後一場無人機集羣表演。從除夕夜到農曆正月十五,華麗的無人機“機陣”成爲山城夜空最耀眼的風景。

“難以想象這麼多的無人機能做到如此精細的表演,背後的操控手太厲害了!”望着眼前精妙的無人機“機陣”,專程從廣東趕到重慶“打卡”的張先生由衷發出讚歎。每次聽到市民遊客的好評,負責表演項目執行的李經亮內心都非常興奮。“團隊30多天的忙碌無休有了最佳回報。”李經亮說。

2024年12月中旬,接到總檯春晚重慶分會場的表演任務,李經亮所在的公司立即成立專題項目組;元旦節前確定大致方案,藝術團隊開始了緊張的設計及劇本製作;1月1日,執行團隊抵達重慶,無人機也分批次運抵……一場精彩的無人機集羣表演,需要各個部門的緊密配合。

“爲了表演效果不泄密,排演只能在凌晨開展。”作爲團隊成員之一,飛行工程師陸子祥告訴記者,他們每晚要執行2~4次的起降飛行,每次飛行有2000~3000架無人升空。

“藝術設計部的人員也是24小時待命。”陸子祥介紹道,每天排演完成後,結合總檯春晚重慶分會場舞臺彩排的效果,導演組會提出調整想法和需求,設計師要第一時間修改藝術設計方案。

除夕當晚,圓滿完成總檯春晚重慶分會場的表演後,項目執行團隊又接到了新的任務:從初二開始將表演延續到元宵節。於是,團隊一邊調配無人機,一邊安排設計人員通宵修改劇本,進入到新一輪的表演籌備中。

視覺盛宴背後的工種配合

“‘華麗’幾分鐘,背後幾年功。”身爲一名無人機行業的從業者,李經亮坦言,每場無人機集羣表演呈現出的視覺盛宴,靠的是團隊協作的精密配合。

結合參與過的項目經歷,李經亮詳細地給記者介紹起表演團隊的工種構成和幕後工作:在確定表演日期及地點後,公司會成立項目組,協調藝術設計及飛行服務部人員加入,同時派出工程師前往表演場地進行勘測,採集場地信號數據、面積大小等,將報告提交給公司相關部門。與此同時,藝術設計人員開始創作無人機表演方案,確定後進入平面內容創作階段。隨後,平面內容被轉化爲線稿,再進行3D建模、粒子特效以及後期的三維動畫設計,最後確定演出劇本。

“這套流程可以保證每個畫面的完整性,切換的流暢性和飛機路徑規劃的合理性,不會出現飛行碰撞、無人機超速飛行等事故。”陸子祥表示,由於表演多在室外進行,執行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測的狀況。

以近期在重慶的表演爲例,由於演出場地在江邊,溼度非常大,夜晚一降溫,無人機表面就會形成一層水霧。“我和同事們需要擦拭幾千臺機身上的水霧,確保無人機不受潮。”待次日天氣好轉,工程師們又會提前到達場地,打開飛機箱進行晾曬以及檢測,不讓任何一臺無人機帶着問題升空。

新場景催生從業新需求

今年春節期間,不僅是重慶,北京、廣州、長沙、海口等多個城市推出的無人機集羣表演也頻頻火爆出圈,成爲最具科技感、“儀式感”的迎新春活動。

“在低空經濟的推動下,集科技感、觀賞性和傳播性於一體的無人機集羣表演成爲‘低空+’的新興應用場景,自然也是當下的熱門領域。”出於影視拍攝需要,重慶長弓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宇,曾經和國內多支無人機集羣表演團隊有過合作。在他看來,無人機諸多應用新場景將催生大量從業新需求。

“隨着無人機表演等新場景的接續涌現,傳統的無人機‘飛手’已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大量新職業崗位對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不僅要會操作無人機,還要懂原理、懂技術,能運營、能維修等。”張宇從業內瞭解到,國內較爲成熟的無人機集羣表演執行團隊,大多數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相關人才在市場上很搶手。

據李經亮介紹,其所在公司的研發及技術人員佔總人數的1/3,每隔兩年就會推出一代新型的編隊無人機產品。“目前,這個行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他舉例道,比如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AI應用工程師、結構工程師等崗位,其收入也相對更高。

記者走訪重慶無人機培訓市場瞭解到,此前不少培訓機構的課程主要針對無人機駕駛證的操控考覈,隨着無人機集羣表演市場的迅猛發展,培訓行業也在計劃增加圖形設計、變換編隊、動畫製作等課程。這些培訓機構不再只是以培養會操控無人機的飛手爲目標,而是通過構建操控技術、藝術與設計、安全與應急、團隊協作與溝通等多方面的課程體系,培養出更多具有智能化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從業者,爲低空經濟儲備人才。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