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支持具有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優質企業融資,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紅星資本局2月24日消息,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在《新型工業化》發佈《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文章表示,要深刻把握新型工業化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方向。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綠色化發展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徵,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數據作爲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賦能作用,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

吳清表示,資本市場將繼續做好“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大文章,支持具有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優質企業融資,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吳清還指出,資本市場要將服務新型工業化作爲推動新質生產力重要內容。證監繫統也將充分發揮市場功能,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體現資本市場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的擔當作爲,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五方面強化資本市場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的作用

吳清指出,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安全、規範、透明、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這一總目標,紮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充分發揮市場功能,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體現資本市場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的擔當作爲,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爲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

一是進一步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服務覆蓋面和精準度。深入研究相關企業的特點、發展規律及其在投融資、激勵約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豐富資本市場的工具、產品和服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揮股債期市場協同效應。優先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科技型企業股債融資、併購重組,提升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質效。

二是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增強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適配性。持續推動“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等落實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深入研究完善發行上市、私募創投等制度安排,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和適配性,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上市公司結構。

三是支持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轉型升級。在當前全球產業變革和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亟須發揮好企業併購重組的關鍵作用。下一步,將抓好“併購六條”落地實施,在推動產業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方面儘快推出一批典型案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在併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服務上市公司轉型升級。

四是促進長期資金入市、壯大耐心資本。着眼於“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等目標,繼續積極創造條件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推動形成“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改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與結構。同時,圍繞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持政策,引導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五是持續改善資本市場生態。落實監管要“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嚴懲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違規減持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爲,切實維護市場“三公”,促進強本強基。同時,鼓勵踐行“五要五不”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督促上市公司、行業機構等堅守法治誠信、契約精神,履行信義義務和受託責任,涵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股權文化,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創造優良“軟環境”。

吳清稱,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最重要引擎。要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資本市場要積極融入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突出發揮資本市場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集短錢變長錢,集小錢變大錢”“化儲蓄爲資本”“風險共擔和收益共享”,資本市場能高效集聚配置資源,加速科技產業融合,激發企業家創業精神,契合科創企業“投入大、週期長、迭代快”等特徵,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將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爲重要任務

吳清指出,2024年以來,在落實新“國九條”,形成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過程中,將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爲重要任務。

具體包括,健全資本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體系,完善優化企業上市、掛牌融資和併購重組的制度和機制,充分發揮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創企業的支持作用,充分發揮債券市場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作用,境外上市服務有效提升各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企業的融資效率,積極發揮期貨市場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作用,積極引導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支持科技創新。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科創板上市公司共581家,首次公開發行(簡稱IPO)融資9176.12億元。創業板註冊制後新上市公司558家,IPO融資5380.72億元,大多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共262家,累計融資552.37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佔比超八成。新三板掛牌企業6101家,其中科技型企業388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48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91家。

證監會聯合工信部印發《關於高質量建設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的指導意見》,現已公示26家專板建設名單,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全鏈條服務。截至2024年底,專板共服務企業11908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0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315家。

吳清表示,主板突出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大盤藍籌”特色,科創板堅持“硬科技”定位,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優化創新紅籌架構、特殊股權結構企業、未盈利企業上市制度,提高制度包容性、適配性,資本市場服務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能力大幅提升。

在併購重組方面,2022—2024年,滬深兩市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共披露併購重組交易4115單,交易金額1.25萬億元。

吳清指出,證監會多措並舉激發併購重組市場活力,不斷優化併購重組政策環境。如提高重組估值包容性,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併,優化重組“小額快速”審覈機制,建立健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硬科技”企業併購重組“綠色通道”等,進一步激發併購重組市場活力。

充分發揮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創企業的支持作用方面,2021—2023年,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年均新增投資本金1.2萬億元,約佔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3%—4%。行業投向半導體、新能源、計算機應用、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領域規模佔比連續提升,2023年上述領域新增投資項目1.4萬個,新增投資本金4822億元,佔全年股權投資增量的45%,精準支持新質生產力代表性行業。註冊制改革以來至2024年三季度末,近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和五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獲得過私募基金支持。

吳清表示,我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已發展成爲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作用日益突出,是促進耐心資本形成、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認真貫徹落實《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的通知》,不斷優化私募股權創投基金髮展法規政策環境。

編輯 肖世清綜合證券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