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卡分期」消費糾紛頻傳 臺中公告不良業者、店面張貼警示
臺中市法制局長李善植以「無卡分期消費停看聽,買得安心沒煩惱」爲題在市政會議進行報告。(馮惠宜攝)
臺中廟東夜市經常傳出有消費者被美容業者誘導不慎簽下數萬元「無卡分期」糾紛,臺中市法制局爲免消費者受害,推出公告違規業者機制,不但公開其資訊也於店面張貼警示,臺中市長盧秀燕13日在市政會議中稱「全國首創,值得肯定!」,盼這樣創新的機制,有效提升民衆消費警覺,打造更安心的消費環境。
盧秀燕說,無卡分期是貼近民生的市政議題,部分業者行銷手法甚至涉及脅迫或誘騙,市府雖多次裁罰,卻難以嚇阻違規,法制局以「公告不良業者」的機制,提醒消費者提高警覺,這樣的做法,讓民衆走到店門口看到公告,就會三思而後行,達到實質嚇阻效果,值得肯定。
法制局長李善植以「無卡分期消費停看聽,買得安心沒煩惱」爲題在市政會議進行報告。他指出,無卡分期爲近年新興交易模式,申請時不需信用卡或聯徵,只需身分證與手機門號即可申辦,門檻低、風險高,易吸引學生或無穩定收入者使用,常見於美容課程、健身教練、補習班與3C產品等消費項目,涉及複雜三方契約,糾紛處理困難。
李善植說明,無卡分期常見爭議包括:利率資訊不透明、申貸門檻過低、解約困難、或是商家誘導性銷售。例如部分美容業者以送贈品誘導進店,進行高壓推銷;交友APP透過假帳號吸引消費者,再推銷美容或情感課程;另有寵物業者以「買飼料送名犬」規避保固責任,消費者即使發現寵物生病或死亡仍須持續繳款,導致權益受損。
爲防範無卡分期陷阱,李善植提醒,「停、看、聽」是基本守則,停下腳步、看清契約內容,包括利率、總金額、違約條款,聽從自身財務評估,不衝動消費。此外,保留所有對話與交易紀錄、善用7日審閱期及無條件解約權,都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方式。
他也提到,2024年10月臺中市修正《消費者保護自治條例》,要求業者揭露利率、違約責任與總金額等資訊,違者最高可處10萬元罰鍰;另賦予公告權,將對屢犯不改善業者公開警示,成爲抑制不法的重要手段。據統計,修法後某美容業者申訴件數下降37%、某交友業者減少75%,顯見自治條例已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