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暴增5400億,指數型基金,撐起華泰柏瑞
最近幾年,華泰柏瑞以近乎“瘋狂”的姿態,成爲公募基金行業中最耀眼的黑馬。
天天基金數據顯示,華泰柏瑞的總管理規模已經從2020年6月30日的1217.83億攀升至2025年3月25日的6657.7億。
換而言之,不到5年時間華泰柏瑞的總管理規模增長了5439.87億,足足翻了約5.5倍。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華泰柏瑞的總管理規模躋身行業第八位,像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公募巨頭都排在了華泰柏瑞的身後。
從目前來看,隨着管理規模的大幅增長,華泰柏瑞已經躋身行業前列,而這一成績背後,主要的驅動力來自華泰柏瑞旗下的指數型基金業務。
作爲以指數型基金見長的大型公募,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26日,華泰柏瑞的指數型基金規模高達4831.28億,佔總管理規模的七成以上。
近年來,由於主動型基金表現疲軟,以指數型基金爲首的被動型基金逐漸成爲基金投資的主流。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末,4707只指數基金的A股市值規模爲5.37萬億,但來到2024年四季度末指數基金合計規模已經增長至5.84萬億,僅一個季度便增長了4700億。
而華泰柏瑞的爆發式增長也正是因爲抓到了這陣風口。在2023年一季度,其全部基金的總規模爲3039.21億,到2024年四季度則膨脹至6489.73億。
不過,雖說成功抓住了指數型基金的風口,但這背後並非沒有隱患。目前,華泰柏瑞的指數型基金出現了“一家獨大”的情況,在旗下衆多指數型基金中,真正扛大旗的還是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基金的規模高達3596.27億,佔華泰柏瑞指數型基金規模的74.4%。
不可否認,華泰柏瑞通過指數型基金的風口完成了逆襲,但過度依賴指數型基金且單隻基金一家獨大,也暴露了華泰柏瑞“單腿走路”的致命短板。
指數型基金“大廠”
在公募行業,基金公司的數量衆多,但真正能做大的無不是找準了自己的定位,華泰柏瑞也是如此。
資料顯示,華泰柏瑞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爲友邦華泰基金,由華泰基金和美國國際集團(AIG)聯合成立。
不過,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原因,AIG將資管業務賣給了李澤楷的盈科拓展並更名爲柏瑞投資,而友邦華泰由此也成了如今的華泰柏瑞。
相比於“銀行系”的基金公司,背靠華泰證券和盈科拓展的華泰柏瑞並沒有渠道優勢,因此自然不可能將發展重心放到債券型基金或貨幣型基金上;而要做大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動型產品又需要很強的投研能力,但當時的華泰柏瑞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最終其決定將重心放到了指數型基金上。
據媒體報道,在華泰柏瑞成立沒多久,時任董事長齊亮便定下了以“做一流的ETF管理者”爲差異化競爭戰略,力爭在後期提起ETF就會想到華泰柏瑞。爲了做大指數型基金業務,華泰柏瑞在2006年11月成立了公司首隻ETF上證紅利ETF,這也是國內第一隻運用“Smart Beta策略”的ETF產品。
不過,華泰柏瑞真正爆發還是在2012年到2012年5月,首批滬深300ETF獲批發行,華泰柏瑞和嘉實基金拔得頭籌。
相比於嘉實基金的嘉實滬深300ETF,華泰柏瑞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發行時間要更早,這爲其贏得了先機。據媒體統計,在兩隻滬深300ETF發行時,華泰柏瑞首發募集了329.69億份,而嘉實則首發募集了193.33億份,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明顯高於嘉實基金的嘉實滬深300ETF。
隨着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首發大賣,華泰柏瑞的指數型基金業務也就此走上了快車道。由於指數型基金是具有明顯馬太效應的產品,規模越大流動性越好,投資者買賣操作就越順暢,吸引更多資金申購,具有先發優勢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也是“越走越順”。截至2024年四季度,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高達3,596.27億,要知道很多的基金公司所有產品加起來都不夠3000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可以說是“以一敵百”了。
而在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帶動下,華泰柏瑞也開始快速成長。一方面,華泰柏瑞也確實成功做大了指數型基金業務,截至2024年四季度,華泰柏瑞的指數型基金規模高達4831.28億,同類排名爲2/127;另一方面,目前華泰柏瑞的總管理規模高達6657.7億,截至2024年12月31日,華泰柏瑞的總管理規模躋身行業第八位,像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公募巨頭都排在了華泰柏瑞的身後。
“單腿走路”背後危機四伏
對於華泰柏瑞而言,其成功的關鍵在於押中了指數型基金產品。
不過,這些年華泰柏瑞旗下的指數型基金之所以增長如此迅速,其實跟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和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動型產品主要靠“硬實力”驅動規模增長不同,指數型基金是非常“吃市場”的。
近年來,由於主動型基金表現疲軟,指數型基金逐漸成爲基金投資的主流。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末,4707只指數基金的A股市值規模爲5.37萬億,而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指數基金合計規模增長至5.84萬億,僅一個季度便增長了4700億。
可以說,華泰柏瑞的成功是站在風口下取得的成功,然而這樣的成功背後已然危機四伏,畢竟風口總會有停下的一天,屆時華泰柏瑞也就難免出現風險了。
實際上,這個擔心並非多餘。去年9月份以來,隨着市場逐步回暖,以混合型基金爲代表的主動型產品已經開始逐步回暖。
據Wind統計,以基金成立日作爲統計標準,截至2025年3月31日,3月共有133只基金成功發行,發行總份額達到1006.81億份,單隻基金的平均發行份額爲7.57億份。雖然目前指數型基金也同樣處在發行高峰期,但隨着混合型基金回暖,可以預見指數型基金的勢頭不會再像過去幾年那麼猛了。
除了“吃市場”之外,指數型基金還有一個很大弊端,那就是同質化太嚴重。對於指數型基金這種產品,核心競爭因素無非就兩個,一個是先發優勢,先發往往帶來更大規模和更好流動性;另一個是費率,費率決定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沒有先發優勢的ETF產品想要破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降費。
但是,在目前指數型基金以頭部公司爲主導的背景下,規模對於流動性的影響並不是很明顯,還是以滬深300ETF爲例,目前排在第二位的易方達滬深300發起式ETF的規模爲2476.8億,雖說規模比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要低1000億,但對比來看收益上並沒有太大區別,投資者買哪隻相差都不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數型基金的核心競爭力就只剩下“費率”,然而讓人感到擔憂的是,目前“費率”也開始逐漸趨同了。
去年11月,包括華泰柏瑞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在內的多家基金公司紛紛公告對旗下的多隻ETF調降費率,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也赫然在列——自11月22日起,華泰柏瑞調低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率、託管費率,並修訂相應基金合同中的有關內容;經調整後,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及其聯接基金的年管理費率降至0.15%,年託管費率降至0.05%,全部調整至指數基金的最低一檔費率。
受降費影響,主要靠指數型基金驅動規模增長的華泰柏瑞,盈利能力明顯不如其他的基金大廠。據華泰證券披露的財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華泰柏瑞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合計人民幣6,882.08億,同期的營業收入爲231,333.47萬,利潤總額97,152.84萬,淨利潤72,990.50萬。
作爲對比,易方達基金2024年實現淨利潤39億,華夏基金2024年實現淨利潤21.58億,兩家頭部基金公司的淨利潤都是華泰柏瑞的數倍。
整體而言,無論是出於市場考慮,還是從指數型基金的趨同性來考慮,華泰柏瑞這種高度依賴指數型基金的業務模式充滿了風險。誠然,過去幾年華泰柏瑞藉助指數型基金的爆發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正所謂“彼時蜜糖,此時砒霜”,指數型基金很可能成爲阻礙華泰柏瑞進一步發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