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民意基礎 學者:恐成最弱勢黨魁
鄭麗文18日當選國民黨主席,國內學者分析,鄭當選後的首要目標是如何「團結黨內、撫平裂痕」。(姚志平攝)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國內學者18日分析,鄭當選後的首要目標是如何「團結黨內、撫平裂痕」,畢竟她是首位不具選舉民意基礎的黨主席,恐成史上最弱勢的黨主席,如何爭取因選舉「廝殺到刀刀見骨」的郝龍斌、趙少康的具體支持,同時壓得住立委及地方諸侯,都是鄭麗文要面臨的挑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國民黨過去歷任黨主席都有擔任過地方首長、立委甚至總統的經歷,鄭麗文是唯一沒有勝選且獲得民意基礎的黨主席,她僅擔任過不分區立委,未來要如何與具有民意基礎的地方諸侯互動並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將是一大挑戰。
不過他也提到,這次選舉也可以觀察到,國民黨的地方諸侯「對地方黨員的動員能力不如預期」,雖然選前有多位國民黨諸侯明顯表態支持郝龍斌,但結果看來,國民黨的自主黨員仍非常多,這次國民黨的地方組織明顯弱化,雖可視爲國民黨逐漸「內造化」,但也顯示如今藍營諸侯多依靠一般選民當選而疏於經營黨員,號召力大不如前。
賴祥蔚提醒,這次黨主席選舉浮現兩個問題,首先是鄭麗文如何團結黨內,避免大老、諸侯「陽奉陰違」,另外地方經營不紮實、黨員經營不用心,都反映出國民黨的危機,若不檢討,2026年、2028年選舉結果恐不如預期。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鈕則勳分析,這次選舉沒有壓倒性優勢的黨內大咖參選,因此在後期廝殺比較慘烈,鄭麗文當選後立即面對如何磨合的問題,鄭麗文選舉口號主打「世代交替」,若無法反映出吸引年輕人的效果,也會打擊她的聲望。
鈕則勳也提到,更重要問題是,「目前國民黨不敢碰兩岸議題」,面對「九二共識」已被貼上負面標籤,以及認同「九二共識」民調比例日益下滑,國民黨如何重新論述並提高民衆接受度,重拾過去國民黨「處理兩岸關係能力相對優勢」的形象,反擊民進黨「抗中抹紅」手段,以及處理藍白合,都是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