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吳宗翰呼籲 預防肌少症需要運動處方的介入
國內著名動知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吳宗翰,最近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表示,隨着年齡增長,人體的肌肉量與肌力會逐漸下降,若流失過於嚴重,恐將發展爲「肌少症」,影響日常活動能力,甚至可能導致吞嚥困難,使生活自理變得困難,進一步增加跌倒與死亡的風險。然而,並非單純的肌力減退或肌肉量減少就代表罹患肌少症,醫學上對於此症有明確的診斷標準。
動知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吳宗翰表示,要有專業的運動處方纔是正確的防治肌少症方法。 臺灣長照醫學會/提供
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有肌少症,可透過簡單的測試進行初步評估。其中,「握力測試」是常見的方式,男性若低於28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則可能有風險。此外,透過「起立測試」也能觀察身體狀況,若連續5次從椅子站起再坐下的時間超過12秒,亦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若符合其中一項條件,建議及早就醫,進一步檢查並透過適當的運動與飲食調整來預防與改善。
吳宗翰並指出,中高齡族羣應積極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機能並降低肌少症帶來的影響。理想的運動方式應包含:有氧運動、肌力訓練與平衡訓練。其中,有氧運動應達到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是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肌力訓練則建議每週至少2天,針對大肌羣進行強化。而爲了降低跌倒風險,平衡訓練則應安排在每週至少3天,幫助提升身體的穩定度。
臺灣長照醫學會/提供
運動強度的選擇則可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爬樓梯,會使呼吸與心跳加快,但仍能對話,只是語句較不流暢。而高強度運動,如登山、跑步或快速爬樓梯,則會讓人無法順暢說話,甚至只能發出單字。肌力訓練方面,建議每組動作進行8至12次,重複2至3組,可使用彈力帶輔助,或透過深蹲、分腿蹲、靠牆伏地挺身等自體重量訓練來增強肌力。
除了常見的有氧與肌力運動,專家也鼓勵中高齡者選擇多元化的運動方式,例如太極拳、球類活動或登山等,並依自身狀況調整強度,確保安全與運動效果並重。透過規律運動,不僅能保持肌力與身體活動能力,更能提升整體健康狀況,預防肌少症帶來的影響。
雖然衰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肌少症並非不可避免的結果。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搭配均衡的營養攝取,即使年老依然能維持強健體魄。專家提醒,運動越早開始,效果越顯著,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肌少症的疑慮,應儘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並根據建議調整生活方式,以迎向更健康的未來。
臺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劉伯恩也表示,進入2026年超高齡社會之際,許多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口腔衰弱症候羣都與肌少症有密切關係,雖然大家都認同運動的重要性,但如要達到療效,還是需要有專業的運動處方及專業的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的介入,才能達到有效防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