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感蔓延!網傳「生活失速感」4個修復練習 回神第一步爽躺耍廢超有感
▲做些無壓力的小事,是讓心靈補血的第一步。(圖/取自photoAC)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有沒有一段時間,你發現自己什麼都提不起勁?早上起牀變得困難,做事效率明顯下滑,原本一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現在卻要花上兩倍、甚至更多時間,開始拖延、分心、覺得什麼都不想做,就連社交都懶得應對,只想一個人躲起來。
不少人會把這種狀態歸因於失戀、失業或生活遭逢重大變故,但事實上,這些往往只是「結果」,不是「原因」。真正讓我們漸漸失去動力的,是對人生價值感的缺乏,以及長期處在一種爲了取悅別人而活的模式中。當你無法清楚知道自己爲什麼而努力,生活也自然變得沉重而空洞。
在社羣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種「無力感」更顯惡化,我們習慣性地拿自己與別人比較,看着朋友在Instagram或Facebook上打卡旅遊、換新車、秀恩愛,內心卻默默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一邊羨慕,一邊又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走錯了方向,但你可曾想過,也許那個在網路上看似光鮮亮麗的人,也正在羨慕你平凡安穩的生活。
當生活變得沒有動力,該怎麼辦?以下是4個實用方法,幫助重新開機:
1.暫停原本的節奏,允許自己「慢下來」找一段時間,明確告訴自己「這是休息周」,放下日常對自己的高標準,例如:平常規定自己每天早起、忌口、健身,假期中就暫時放寬這些規則,讓自己睡到自然醒、吃想吃的東西、運動隨性就好,讓大腦與身體真正進入放鬆狀態。
2. 做一些「無意義」卻讓你開心的小事暫停行事曆的行程,不安排非必要的活動,追一部老劇、重看一本你熟到能背臺詞的小說、隨興逛街、吃宵夜、和朋友聊聊無關緊要的事,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才能幫情緒補血,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感與愉快的存在感。
3. 尋找共鳴的聲音你不一定要馬上改變現況,但可以讓自己多聽聽別人的故事,不管是看心靈雞湯的書、聽經驗分享型的Podcast、翻翻過去讓你感動的文,讓內心重新感受到溫暖與力量,爲下一步累積正向能量。
4. 爲生活重新畫一張「輕鬆版」地圖當你感覺狀態逐漸回穩,不妨重新整理生活的安排,但別再像以前那樣逼自己做到滿分,設定一些溫柔又有彈性的日常目標,比如每週散步三次、看一本書、不加班的某個晚上留給自己一杯熱茶與音樂,這份規劃像是一張輕鬆版的生活地圖,也能幫助大腦知道:「我準備好了,開始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