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草原:綠電新草共生的治癒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孟佳澍

仲夏時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烈日高懸。在廣袤無垠的11.2萬畝草原上,56萬千瓦風電機組擎天而立,巨大的葉片隨風旋轉,在草原上投下流動的光影。烏拉特中旗風電光伏異地治理項目區項目負責人蘇建光俯身輕輕撥開補播區域茂密的草,將手指深深插入黑褐色的土壤,欣慰地說:“如今這裡的有機質含量較治理前提升了22%,這片曾飽受沙化之苦的‘生態傷疤’正在逐漸癒合。”時光回溯到三年前,這片草原的退化率高達67%,而如今,綜合植被蓋度已達26.04%。

面對沙化草原治理這一棘手難題,巴彥淖爾市積極探索,創新推行“風電開發 + 生態修復”一體化模式。在治理過程中,始終嚴守保護原生植被的底線。工程採用免耕補播技術,僅在地表劃開2-3釐米深的淺口,便播撒下沙生冰草、小葉錦雞兒等適宜本地生長的鄉土草種。同時,配套建設200公里的圍欄進行封育,並運用顆粒有機肥料改良土壤。不僅如此,還在區域內同步佈設有氣象傳感設備,依據實時降雨量動態調整生態修復方案,如同中醫治病般,講究循序漸進、精準施策,避免操之過急。

風機運轉所產生的收益,持續不斷地投入到生態治理工作中,構建起“綠電生產—資金反哺—土地修復”的良性循環,爲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草場圍欄邊,牧民那仁滿都拉從隨身的文件袋裡拿出幾份材料:一份草原管護合同,上面清晰地寫着30元/畝年的管護收益;一張政策明白卡,詳細載明瞭休牧補貼標準;還有一些鄉土草種標本,用於科普宣傳。那仁滿都拉笑着分享:“以前單純靠放牧,一年收入不到3萬元。現在我既做管護員又負責設備維護,每年能多增收3萬多元。”據悉,該項目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吸引了7個嘎查的牧民參與其中,每戶平均增收超兩萬元。與此同時,旗政府推行“禁牧不禁養”政策,新建標準化棚圈每座補貼4萬元,優質飼草畝產也提升至1.2噸,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和諧共進。

蘇建光算起生態賬:風力發電每年的減排量相當於植樹400萬棵,修復區域的土壤侵蝕量減少75%。更爲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帶來發展方式的轉變——藉助風電收益反哺、政策制度保障、牧民積極參與管護,成功走出一條“綠電賦能生態修復,生態增值反哺民生”的全新發展路徑。

“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蘇俊評價道。該模式已被納入“三北”工程典型案例,爲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了可借鑑的“烏拉特方案”。當悠揚的馬頭琴聲在烏拉特草原上響起,那旋轉的風機葉片,正將綠色的希望播撒在北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