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記者體驗中式生活精髓
參考消息網7月29日報道 烏拉圭《共和國報》網站7月6日刊登題爲《不只是長城:在中國生活以瞭解其精髓》的文章,作者是該報記者巴萊裡婭·馬查多。全文摘編如下:
我一直認爲,旅行是認識世界、見識另一種現實和了解其他文化的最佳方式。
“不到中國,你就不會了解中國。”即使在北京待了將近5個月,我也不覺得自己能說已經完全瞭解中國的文化、習俗和世界觀。
對於千禧一代來說,我們大部分知識都從教科書、百科全書、雜誌、廣播和電視中獲得。
如今,得益於互聯網和通信平臺,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觸到以前不瞭解的國家、文化、宗教。在我的想象中,中國是茶葉、瓷器、長城、絲綢之路、佛像和宏偉寺廟的代名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接觸到更多信息,我開始更仔細觀察這個擁有超過十億人口的國家。
跨越大洋入鄉隨俗
從蒙得維的亞到北京的飛行距離是19141公里,時差11小時,兩國曆史也完全不同。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超過3500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衆多的朝代,以及依然存在、鮮活且備受推崇的遺產。
從語言到打招呼的方式,我們都是不同的。漢語因它的語音語調、複雜的語法以及包含數千個漢字的書寫系統,被認爲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之一。在中國,嘗試掌握其中一些詞語,至少能說“你好”和“謝謝”,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在拉丁美洲,尤其是在烏拉圭和阿根廷等國,打招呼時的身體接觸是很正常的。根據與對方關係的不同,我們會握手、親吻或擁抱。在中國,情況則不同,因爲中國人更喜歡保持一定距離。講這一點可能看起來很傻,但如不注意會在你初來乍到時造成尷尬。在中國,握手較爲輕柔、含蓄,多用於正式場合或初次見面。鞠躬則可能用於會見地位、身份較高或年齡較大的人。新一代,尤其是會說西班牙語且曾去過美洲大陸的人,打招呼的方式有所改變。這不僅因爲我們可以用我的母語交流,還因爲他們更理解我們的習俗,並採用這些習俗好讓我們感覺更舒服。但我們不能期望所有人都瞭解和理解我們的習俗,就像我們也不瞭解他們的習俗一樣。
衣食住行豐富多彩
我很佩服擁有“勇敢的胃”的人,他們很大膽,敢於嘗試一切。就我而言,我嘗試了,敞開了心扉和味蕾。我品嚐了我從未想過會吃的東西。這裡連做米飯的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豐富多樣美食文化的國家之一,其特點是口味均衡、多樣,以及最重要的——分享。
在會議或團體旅行中,大餐桌上會擺滿各地區的特色菜餚。在中國,在盤子裡剩飯會讓人皺眉頭。拒絕邀請也可能被解讀爲無禮。
最讓我驚訝的是中國對公共空間的愛護。從北京到深圳,再到新疆,我注意到各地在美化和保護環境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公園、湖泊、花園和小路無處不在。每天,我都能看到市政工作人員在種花或修整花壇。
安全是拉美與中國存在最大差距的方面之一。無論何時走在中國的街道上都是安全的,同樣,如果你在公共場所遺落了東西,幾小時後回去仍能找到。
另一個不同是現金的使用。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使用現金,甚至連銀行卡都不用。大家都用二維碼支付。
微信和支付寶等應用程序在中國是必不可缺的。一切交易都要通過它們進行,無論是在商店付款、轉賬、打車還是解鎖共享單車。久而久之,出門都不用帶錢包。一切都在手機上完成。
交通,尤其是我待過時間最長、自認爲有發言權的北京的交通,是經濟且便捷的。在北京出行真的很方便,有地鐵、公交車和打車等多種選擇,且能適配所有人的經濟條件。我還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專用道騎着小型電動車和自行車。交通看似混亂,但實際相當有序。
制度創新惠及世界
中國站在科技前沿,取得飛速發展。無人機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千年考古遺址的修復,這個國家已經證明,科技不僅僅是最新款手機,它正被應用於改善生活質量、就業、衛生和其他無數領域。
要理解中國,關鍵是觀察其政治結構。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強有力的國家規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政府的決策旨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戰略發展。
中國尋求增強全球影響力。在烏拉圭,我們看到了投資、基礎設施工程和協議,但我發現遠不止於此。“一帶一路”倡議、中拉論壇等合作機制正在使中國成爲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重要行爲體。
教育、文化、技術、農業和基礎設施等是中國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出現在所有政治講話中。中國將自己視爲一個能爲世界作出貢獻的國家。它不僅出售商品,還展現一種它認爲成功的社會組織形式。(編譯/蘇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