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口碑撲街,不是因爲民衆覺醒,而是因爲風向!

今天,吳京上熱搜了。

上熱搜的原因,是因爲他的新電影《再見,壞蛋》票房撲街了。

不得不說,撲得很難看——六天只收獲了26萬7千元的票房,相當於一線城市核心商圈週末點映場的零頭。

很多人說,這是吳京個人號召力的失靈,是觀衆對硬漢審美的疲勞,是宣發失敗的典型案例。這些說法都對,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更關鍵的因素——風向。

風向這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有時候比真金白銀的宣發費用更管用,也能讓一部電影悄無聲息地沉沒。

實際上,《再見,壞蛋》的宣發,並沒怎麼用力,所以票房撲街是必然的。

片方可能覺得,只要有吳京的名字,哪怕只是客串和出品人,觀衆就會買賬。但現實很殘酷,這部電影從上映到撤檔,幾乎沒人知道它存在過。排片佔比長期低於0.1%,上座率約1%,影院經理們迅速用腳投票,把場次留給了同期的《捕風追影》和《浪浪山小妖怪》。

宣發不用心,票房撲街是必然的。但當其票房撲街後,官媒下場報道此事的力度,卻超出了常規——這個風向,這其實才是吳京撲街的真正原因。

看看那麼多權威媒體的報道:

以上這些,還僅僅是一部分官媒的報道,因爲仔細查一下你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官媒都報道了——這就是一種風向,也是一種態度。

雖然這個風向和態度的背後,是觀衆對“愛國營銷”的逆反心理,雖然很多網友都表示“萬物皆可愛國營銷,但觀衆已經醒了”——但這其實不是吳京撲街的本質原因。

吳京撲街的本質原因,是很多官媒開始在報道吳京票房撲街,這種報道,其實是一種風向,而這種風向彷彿在暗示:時代變了,單靠愛國標籤和硬漢人設,已經撐不起票房了。

而且吳京撲街的另一個風向,還有如今性別對立加劇的原因導致。

吳京在以前綜藝中的表現,最近被重新翻出——打斷妻子發言、否定女性職業選擇等片段、完全不在乎妻子感受,這些表現在女性觀衆羣體中引發了廣泛牴觸。豆瓣差評中,吳京的電影有很多都來自女性觀衆。這就是一種很直觀的態度。

而這些風向的出現,更像是一種信號:市場需要告別流量迷信,告別標籤化創作,迴歸到故事本身,這也符合政策層面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訴求。

風向的力量在於,它不用明說,卻能讓人心照不宣。

實際上,權威媒體集體將一部電影的失敗上升到行業警示的高度時,這時候它就已經不再是一部電影的事了。

所以,《再見,壞蛋》的撲街,不只是宣發失敗或口碑崩塌的結果,更是風向轉變的產物。它告訴我們,觀衆累了,市場變了,就連官媒也不再願意爲過去的成功模式背書。而吳京的下一個項目《鏢人》,據說要轉型演一個亦正亦邪的複雜角色——估計他也不想再一直“正能量”下去了,或許他也嗅到了風向的變化。

但是風向這東西,從來不等任何人——吳京前些年通過風向佔盡了好處,現在,或許到了該還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