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亮專訪/助家族起死回生 吳東亮:對父親有所交代
臺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專訪。記者胡經周/攝影
臺新金(2887)與新光金(2888)獲得金管會覈准,成爲臺灣首宗金融控股公司合意併購案,標誌着臺灣金融業整並與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耗費20年,才終於讓兩家金控邁向新的下一步,臺新金董事長吳東亮接受本報專訪時感性地表示,「能夠幫家族起死回生,哪一天我看到我老爸也能對他有所交代了」。
隨着臺新金、新光金將於7月24日正式合併,合併後的「臺新新光金控」將成爲國內第四大金控,新新並歷時逾20年終成真,過程中更是困難重重。
談及這一路上的總總,吳東亮有感而發的說,「(推動合併案)是用了我的事業、我的生命,因爲我很努力地在賣命,能夠幫助家族起死回生,這很值得,哪一天我看到我老爸(吳火獅)也能對他有所交代了。」
吳東亮一直以來就對父親有很深的感情,「父親對小孩子不是很兇的那種,教的不是正規的學校教育,長篇大論的那種,而是身教,直接做給你看。」他也認爲父親的教育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父親身上學到一生當中最受用的,就是「做事情要認真」、「維持現狀即是落伍」、「要對人家好」,這幾個做人做事的道理。
他也透露,「當初會開銀行也是我父親的意思」,在早年臺灣企業界是靠美元的時代,很辛苦的,所以臺灣的企業界每天都想做銀行,這也是爲什麼政府一開放,那一輩的老闆們都說要加入,「我父親也叫我要做銀行,這是我父親給我的一個機會。」
在成長的路上,吳火獅一直給吳東亮很多的「機會」,即使吳東亮當時的本業是新纖(1409),但是在外的兼任經歷卻相當豐富,像是他曾任第一銀行、臺北企銀董事,華南銀行監察人、新光人壽、新光產險常務董事,以及華僑信託常務董事等,可以說是在金融業經歷相當豐富,也因此當他要籌備銀行時,有了這些經驗,就不會怕也比較有信心,吳東亮說,「這些經驗就是我老爸幫我籌備的,當然我也很聽話,老爸叫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在當時的14家新銀行裡面,只剩下6家,其中臺新就存活的不錯,後來還變成金控。
吳東亮也擔任更生保護會常務董事多年,他分享人生中經歷許多風雨,讓他明白一件事,即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的,讓他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