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掌中研院 長執臺灣學術牛耳

百載風華:中基會的世紀光影(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吳大猷很早就與中基會結緣,或接受補助,或執行計劃,或提供建言,或參與會務,前後七十載,緣分既深且久。

1931年,吳大猷獲得中基會乙種科學研究補助金,前往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進修,短短三年接連取得文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成爲最早在美國得到理論物理學博士的中國留學生之一,年僅廿六歲。吳大猷當初選擇就讀密西根大學,主因是該校收費較爲低廉,而中基會補助金無疑緩解了他的經濟壓力。1934年,吳大猷返國任教於北大物理學系。抗戰結束,胡適出掌北大,爲求振興,以「北大物理學發展計劃」向中基會申貸十萬美金。該計劃系由吳大猷起草,通過後又由吳氏在美負責延聘學人及訂購設備,惜受國共戰事影響而無法實行,最終在胡適的聯繫下,決將款項悉數歸還中基會。

1956年,胡適建議中基會資助臺大設置客座教授,邀請國外著名學者來臺講演。吳大猷首先獲邀,欣然應許,從而加深了他、胡適與臺灣三者間的關係。吳大猷從1956年11月至隔年4月的半年期間,在臺大與清大原子科學研究班,講授古典力學、流體力學及量子力學。他來臺後觀察到政府投入高等教育師資與研究設備的預算不足,學術研究量能無從增長,於是提出呼籲而受到胡適的關注,具如上述。吳大猷日後如此追憶他與胡適在這段時間的互動及其意義:「我和胡先生稍熟稔些,只是1956年至1962年他去世前的幾年。但這幾年的交往,對我後來的工作和生命,和對臺灣的科學發展,都有不小的影響。」胡、吳兩人「純爲學術」、「純爲國家」、「純爲培植青年科學人才」的公誼,着實令人感佩。

胡適於1962年辭世後,中基會補選董事,由吳大猷接替胡適遺缺,開啓吳氏此後將近四十年的董事任期(1962-2000),並從1984年起繼任董事長十六載。其間,吳大猷在1967-1973年同時擔任新成立的科導會和國科會(由長科會改制)兩會首任主委,1983-1994年出任中研院院長,長執臺灣科學與學術之牛耳。吳大猷依據國家社會的需求,考慮教育、經濟或國防等層面,制訂各種長、短期計劃,強調「從長期和全盤的觀點來策定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引領檯灣科學和技術的進路。這與過往胡適重視「集中人力財力於一兩個項目」的宗旨有別。吳大猷意識到政府的支持畢竟有限,只有「社會能給予直接式的支持」,方能營造出發展科學的健全環境。職是之故,儘管國科會預算逐年提升,使得中基會補助的效益遞減,但中基會的補助較爲靈活,可供解決政府經費難以支應的問題,因管制外匯而無法用美金貼現的情形即爲顯例。

吳大猷於2000年在臺北病逝,享壽九十四歲。兩年後,中研院院方爲他在胡適墓園左近立了一方紀念碑,也爲那兩位在臺倡導科學發展的一代學術領袖,留下可供後來者憑弔追思哲人典範的遺蹟。(三之三:摘自清華大學《百載風華》)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