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機制三大條款”,透視373億高成長產業債,其中19家民企成功發行109億
財聯社7月16日訊(編輯 李響)在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高成長產業債正成爲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今年來,相關部門和交易所通過"制度創新+配套機制"雙輪驅動,爲高成長產業債鋪設發展快車道。
在今日上交所舉辦的路演活動中,上交所明確將高成長產業債定位爲加強債券市場對實體經濟有效支持的戰略工具,重點解決投資者重城投輕產業的市場失衡問題,暢通產業企業債券融資渠道。
據瞭解,高成長產業債首發於2024年3月,由南山集團有限公司發行成功,票面利率爲4%,創彼時同期限民營企業最低利率。
“設立高成長產業債的初衷就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民企發債難的問題,目前發行主體爲非城投、非金融、非房地產、非產投的實體企業,民企、地方國企、央企、外企均可參與試點發行,目前已有53只高成長產業債成功落地,總規模達373億元,覆蓋37家發行人,力爭年底高成長產業債發行規模達到百隻”,上交所相關人士表示。
據瞭解,高成長產業債對發行人的財務指標並無具體要求,適合企業轉型階段產業屬性顯著的發行人,尤其是民營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使用。對於發行人而言,看重信息披露投融合作方面有較強的合作意願,同時發行人要有良好的償債意願和信用記錄,無財務造假。目前53單高成長產業債中民企發行19單,發行金額109億元,高成長產業債已在AAA以下的產業民營企業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中金公司研究員雷文斕在研報中表示,當前高成長產業債發行審覈平臺僅爲上交所,在國企和非國企融資成本方面差別不大。科技板上信用資質偏弱的非龍頭民企能否在不依賴信用徵信風險分擔的情況下,較大面積實現獨立融資,未來可能還有賴於債券市場多層次投資者的培育和風險偏好的提振。
財聯社注意到,高成長產業債作爲上交所專屬品種,上交所爲此也建立了全鏈條的服務團隊和工作機制,其中在工作機制方面,包括投資者保護機制、信息披露機制、二級市場詢報價機制、評級跟蹤機制、投融對接機制等5大方面。
以二級市場詢報價機制爲例,2024年上交所發佈了債券發行承銷與報價交易聯動業務指南,截止2025年6月底,高成長產業債平均年化換手率已達260%,僅略低於基準信用債年化的換手率,其中詢報價組參與的累計撮合成交超1800筆。目前已發行的高成長產業債中,近一半已落實一二級聯動機制,有15家詢報價主參與商針對高成長產業在開展詢報價業務。
此外,針對高成長產業債偏高收益債的屬性定位,爲增加高成長產業債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促降低融資成本,在投資者保條款設計上,上交所有三大類6條款的完善保護。比如在突發情況下發行人違反償債承諾,持有人有權利直接召集持有人會議來審議通過救助方案,無需滿足30%持有人同意的前置條件;同時在投資者保護條款中,還含有財務事項承諾條款、限制性承諾條款等,發行人需對關鍵財務指標和重大經營事項進行披露的承諾。
市場人士指出,該類產品通過"高透明度+強保護"機制,有效彌合了產業企業與投資者間的信息鴻溝。特別是對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優質中小企業而言,高成長產業債正成爲替代非標融資的重要選擇。
作爲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實踐,高成長產業債通過制度設計實現了多方共贏,其中發行人獲得多元化融資渠道,投資者分享產業升級紅利,監管層達成穩增長與防風險平衡。隨着更多配套細則落地和市場認知深化,這一產品有望進一步推動資金流向高端製造、綠色能源等戰略領域,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